“国家课程目标校本化”研究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刘云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感念
        刘云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小学 528322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感念: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的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的转变。如何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带着这个疑问,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的特点,我们以“国家课程目标校本化”研究为策略开展了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整体”中把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中渗透、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国家课程目标校本化”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感念: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的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素养的提出,改变了原有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促进单一化教学向素质教学的转变。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带着这个疑问,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的特点,我们以“国家课程目标校本化”研究为策略开展了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0个核心感念)。
        一、以“整体”作为教学单位,思考渗透数学素养
         现有的教材内容编排是以教学内容分册以单元结构形式呈现的。就某册教材而言单元与单元之间可以是独立的,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关系 。但就内容来说这些知识以“螺旋上升”的形式编排于小学六个年级十二册数学教材中。它包含了“数与代 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数学好玩”等四大模块的内容 。这四大板块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学中就关注某个年级某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去展开教学这会产生片面的或是短视的教学方式。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从一册一册的教材中跳出来,以“内容(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思考对象。可以将“教学内容”作为单元,如“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等作为教学设计单元;这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教学本质—数学核心素养,在单元设计、思考中去落实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等核心素养。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当然“国家课程目标校本化”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分析,包括数学分析、学情分析、上下册教材对比分析、重点(核心素养落实)分析及教学方式分析,进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情境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流程,设计每一节课教学,进行教学实施,围绕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 二、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的教学最主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数学意识(数感、符号意识)、数学能力(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空间观念等的培养,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有着比较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可塑性也比较强。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四年级“数与代数”教学内容《认识方程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方程”这一概念教学涉及了“用字母代表数”、低年级的“等式概念”、生活中的“天平平衡原理“等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单元”整体分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立足于课堂,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也要让学学生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同时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时要运用天平平衡的原理,让学生观察天平左右两边加入砝码后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同时利用未知重量的砝码加入天平,再用算式表示这种相等关系,从而写出相关的等式或者是不等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天平,让学生明白数学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可以说是数学知识的起始阶段,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一种以直观为主的阶段。同时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知识点的教学需要每节课过关,它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每节课的数学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与运用。因此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多动手、多观察、多推理和应用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即掌握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才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质量也才能更好的提升。
        例如,“图形与几何”这一主题(单元)内容的教学,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逐步认识;从周长计算到面积计算再到体积计算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逐渐深入,螺旋上升。而有关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的数学素养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整体把握每个年级不同的“图形”教学目标,在每个阶段对学生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四五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就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剪拼”“观察比较”的实践活动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去解决抽象的面积计算的问题。这一数学转化的思想到六年级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仍需延用,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研究探讨中逐步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方法。
        数学知识的模块化、单元化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国家课程目标校本化”的研究可以打破过往局限于就“一节课”而展开的单一的、片面的研讨方式。同时“核心素养”已是现今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重要革新方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落实学科育人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从知识的整体去思考才能更好地落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周凤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吴宗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