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提炼“孝文化”,坚守德育主阵地——浅谈传统文化资源在本真德育中转化应用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唐卓然
[导读] “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稳定社会、和谐家庭、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作用

        唐卓然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
        【摘  要】“孝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稳定社会、和谐家庭、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作用。但传统“孝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泥沙俱下,我们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对传统的“孝文化”进行转化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孝文化;本真德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变旧为新
        “善事父母为孝”,《尔雅》首篇之一《释训》对“孝”如是解释。“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伦理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随着历史的发展,“孝文化”的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化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稳定社会、和谐家庭、文化教化等积极的社会作用。但新一代青年尤其是独生子女,自小生活在众星拱月、唯我独重的家庭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取向已经偏离社会正轨。尤其受到一些西方思潮的影响,强调个性解放、个体价值,因而对“孝”不以为意,呢?近年来,我校一直大力倡导“本真德育”,以尊重生命和历史、呼唤人性和真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推进现代文明为“本”,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真”。在这一大背景下,努力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大力挖掘、提炼,并结合新时期学校教育目标、教育经验、教育方式加以转化,以期形成培养师生品质、凸显学校“固本尚真”教育理念的学校教育文化。因此,面对历经千年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孝文化”,我们必须向鲁迅先生学习,先占有,再挑选,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那么,该如何对传统“孝文化”加以选择、提炼、继承、传扬,使之有效地融入我校的本真德育呢?
其一,去粗取精。                                                                                                                                                                                                                  
荣格曾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文化不是悬浮在空中的欣赏品,文化是落地的,或者说,是贴地的,集体人格正是普世文化的载体。对于14-18岁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方面的断层或滞后现象也非常明显。“金钱物质至上”的观念泛滥成灾,社会浮躁、盲目,人情冷漠,文化低俗。这些势必会给成长期的孩子们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而从孩子本身条件来说,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智识方面考虑,都不能肯定他们有足够老练的甄别能力,也不可能有时间系统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孝文化”。因此,传统“孝文化”的教育应该以尊重生命和历史、呼唤人性和真实、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推进现代文明为本,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真。如此看来,对传统“孝文化”的“去粗取精”就尤为重要。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很丰富,比如珍重生命,生儿育女;敬养父母,无违谏诤,慎终追远;慈老爱幼,和谐万物;承志立身,光宗耀祖;移孝为忠,忠孝相通等。涉及到安身立命、全家利国各个方面。对高中生而言,为适应高中生的人格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现代文明,我们应该精选这几点来纳入我校德育中:珍重生命,敬养父母,慈老爱幼,和谐万物。文化的最后指向是自然之道,而自然是排斥暴力的,尊崇的是平衡:生物链的平衡,人心的平衡,万事万物秩序的平衡。所以,应该倡导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呼唤人性。培养学生朴素的生命意识和普世情怀。以对血缘、家庭、族群、国家关系的体认为基础,将这种血缘亲情伦理向整个宇宙中的天、地、人推衍,以伦理的善为趋归,以服务于社会大众、构建秩序井然的社会政治制度为其价值理想的实践之道,以天地合德、天人合一为其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
其二,去伪存真。
传统“孝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泥沙俱下,要精准地辨析并坚决剔除打着传统的幌子的“伪文化”,保证给学生以真正的文化滋养。
比如:矫正传统“孝文化”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观。商代卜辞中“孝”字曾写作“上父下子”,原始字形传达的信息是男女交合、生育子女。《诗经》云:“於乎皇考,水世克孝。”这里的“孝”与生命延续相关联。《孟子?离娄上》所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摆到孝行之首。视“绝无祖祀”为悲,“无后”为最大不孝。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生儿育女被视为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和孝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的话,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类似现时的“未婚同居”),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没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汉代人赵歧在他的《十三经注》里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才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所以,应该勘正这一误解。

                                                                                                                                                         
比如:矫正传统“孝文化”中的生命观。广为流传的“传统二十四孝”中有这几个故事:郭巨埋儿奉母,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为了节食奉母,郭巨不惜计划埋掉亲生儿子;为了解继母想吃活鲤鱼之馋,王祥不惜于天寒地冻中解衣卧冰;为了让父亲免于蚊虫叮咬之苦,吴猛不惜赤身露体,独飨蚊虫。很多人以为,其行孝之诚感天泣地,但以伤害身体和生命去行孝,其行孝之举未免拙愚。因而质疑“孝文化”的生命观。但这应该也是较片面的误解。《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天地之性(生),惟人为贵。”保全好父母给以的身体,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就是孝。健全的身体是敬养父母的前提、承载事业的物质基础。《易经》载:“天地之大德曰生。”充分体现出对生命的重视。孟子提出:“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荀子曾言,“斗者,忘其身,忘其亲,忘其君也”,反对与人争斗。曾子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什么叫“全”呢?“不亏其体,不辱其身”,不使身体受到了伤害,就叫做“全”。朱熹注曰:“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强调的就是要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同时孟子还把赌博酗酒、为非作歹、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列入不孝之列,因为这些行为会玷污父母,乃至陷于不义。全身行孝也不单是一个人个人的事,一个人上有父母,列祖列宗,下有子孙后代,是一个链条,关系着整个家族,所以你不可以随便伤害它。“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在传统的“孝文化”中,生命是居于第一位的。当今社会,物质条件丰裕,生活本身无需承受那么多的艰苦。但在太安逸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中往往缺乏一种坚度和韧性。所以,很多学生面对挫折失败时承受能力很弱,甚至轻视生命、放弃生命。据统计,现今青少年自杀和暴力犯罪伤害他人生命的比例逐年上升。所以,必须向学生灌输朴素的生命意识,教育他们珍爱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要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要勇敢地学会承受和担当。
比如:矫正传统“孝文化”中的孝顺观。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从”,“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这是孝文化留给大家的普遍印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无条件的违心以顺,这一点广为诟病。家庭内部先天存在这种尊卑传统,要求我们在父母面前是乖孩子,所以对于各种事物小到婚姻观、是非观,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人们只能以父母或“长上”为圆心,以孝道为半径来决定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范围。“我”的价值只能在这种关系中被定义,任何自利性的自我意识都将陷入“悖德”或“悖理”之中。《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第一不孝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无违”,不是指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而一味顺从,而是指没有违背良心良知的任何非分之想,一切出于本心,出于至诚。可见,孝顺孝顺,以顺为孝,这一点其实也是对“孝文化”的误解。
其三,变旧为新。
         传统“孝文化”中有一些正面的东西。但出于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方能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比如:倡导新的感恩方式,感念父母的生育之恩。《诗经》记载:“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子女的生命是父母的馈赠,善事父母、报答父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也是人类产生的最基本的孝意识。但历来一直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后汉书·孔融传》提到孔融的一段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不过,这是曹操令军谋祭酒路粹“枉状”上奏的奏章中列举孔融对祢衡说的一段话,实为讹传。但鲁迅的话很真切,也很犀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所以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间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刺的种子。”在鲁迅眼里,生育有恩,报偿却不是必须的,那样的亲情未免太功利。但我认为,必须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生命的存在,感恩生活赋予你的一切。只是,感恩的形式绝不仅限于赡养父母、养老送终之类的传统观念,不能囿于小家之利。感恩应立足于立身,然后持家,服务社会,报效国家。那么,对高中生来说,最基本的感恩之举就是做好分内的事,成为一个身体健康、知识丰富、人格健全的人。
比如:发展新型亲子关系。传统观念中,子女应该对父母始终怀有恭敬甚至顺从的态度。父母处于权威的地位,这种权威在生活的各方面中无孔不入,并且一直持续到子女成年以后,甚至终生。“孝”的本质乃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绝对服从”,这种服从的绝对性根源在于血缘关系坐标中生命个体之位置的不可选择性。这种家庭和谐,没有个体人格的独立及其地位的平等,是一种在把人性进行道德化的基础上对矛盾的消除,是一把扼杀人的主体性从而使人乖乖地就范于建立在血缘等级基础上之的绝对义务的道德的枷锁。但是,我们倡导的“孝”,不是绝对的服从长辈的意志,而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尊重彼此的人格和感情。所以,在更重视个体、强调个性张扬的新时代,新型的亲子关系应该以“爱”为核心。子女对父母长辈,以“爱”为基,“爱”中加一份对先有生命个体的“敬”。那么,当生活中出现一些矛盾冲突时,源于爱和敬,做晚辈的态度上应该坦诚以待,言和色悦,但这并不妨碍自己立场见解上的坚持。
         比如:倡导以悲悯情怀,慈老爱幼,和谐万物,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孝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广敬”“博爱”是一种惠及众生的仁爱之孝。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北宋时期的大哲学家张载指出“民胞物与”:“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是保之,子之翼也。”从孝敬父母,到对所有长辈老人及天地间一切生命毫无例外地都加以珍惜的道德观念,表现出中国人和谐万物的爱心和博大情怀。追求淡泊宁静,追求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家国和谐,是新时代的中国人内在的心理需求和人生实践。而这种需要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力倡的宇宙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那么,我们的高中生就必须开阔眼界和心胸,有一切生命平等的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守礼温顺,厚德载物,以小我为基,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宇宙的和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人、宇宙人。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本质就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著名作家才云鹏说:“真正的文化”就是“捍卫文化”。我要说,真正的文化就是涵养人性、锻造集体人格。一个理性缺失的民族是危险的,一个被所谓的民粹文化所驱使的民族是悲哀的。文化应该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超越利益的文化,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明。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捍卫校园德育这一文化教育的主战场,感念文化,精炼文化,捍卫文化,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计志宏.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社会功能[J].前沿,2010,(10): 149-151
[2]才云鹏.真正的文化就是捍卫文化——评《何谓文化》[EB/OL].新浪博客,2012-10-09
[3]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DB/OL]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02-03
[4]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 .光明日报2014-10-10,01 版
[5]王小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出三个误区[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14
[6]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R].共产党员网,2013-03-17
[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R].中国新闻网,2013-03-03
[8]习近平.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央视网,2018-08-22
[9]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R].央视网,2014-03-27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资源在本真德育中转化应用的研究课题号:XJK015BJD0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