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妙结合生活元素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袁春兰
[导读] 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小学数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袁春兰
        湖北省  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宝塔学校   

        摘要:现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小学数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与日 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元素也极大的丰富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实现学以致用。本文立足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就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进行探讨,以期构建高效的小学数 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元素
        引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 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一理念的感 召下,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流,它符合小学生 的认知规律,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依托生活现象,活跃课堂氛围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不健全,基本上还是依靠感性认 识来获取知识,所以,在小学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做好引导工作, 依托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兴趣。当然,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要具有多样性来适应小学生生活经验的趣 味性。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 首先向学生提问:“你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之后引导学生回想一 下自己跟随家长去超市购物时的场景,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一下自己对于人民币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随机挑选几名学生 分享一下他们对于“元、角、分”的认识。又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 下册《时、分、秒》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春晚倒计 时的画面,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春晚的倒计时,来认识用于计量很 短时间的——秒针,之后再给学生出示闹钟,带着学生深入学习 “时、分、秒”。和简单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相比较,借助生活现象 来进行知识点的引入,更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并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获得情绪的调节。
        2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探析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添加和融入生活元素,在很大程 度上是需要创设相关生活情境的。在小学阶段,教师组织课堂教 学,一般都是在分析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之后,给学生精心创 设一个贴近生活的趣味化教学情境,进而启发学生在特定的教 学环境之中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负数 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道在温度计上标记正负 数的题目。温度计是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工具,温度计上呈现的 数字是某城市第一到第四季度的气温值,分别为:-10, 15, 20, -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值,来帮助学生辨识正负数。融 入生活元素的情境创设,给予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 又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的加减法》中,有个知识 点是“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单纯的给学生介绍每个部 分,学生很容易忘记,此时教师就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元素,帮助 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即:把讲台当做是一辆公交车,学生扮演 乘客,公交车在发车的时候车上有 22 名乘客,并在中途有上客的行为,到达终点的时,公交车上有 45 名乘客。此时,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出发的时候有 22 名乘客,到达终点的时候变 成了 45 名乘客了?那么可以列出的算式是:( )+22=45。之后,教 师再让学生分别扮演先上车的 22 名乘客,和后上车的 23 名乘 客,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23=( )。通过这两个算式,学生也 就更加明白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了。当然,这正是这样生活化 的场景,启发了学生探索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3引入生活实例,完善理解
        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只有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 学生对它们有完整的认识。

若架空生活,就教材讲教材,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会片面化、边缘化,对数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教 学时教师要结合知识内容引入生活实例,在具体的案例中完善 理解。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经过一系列推导学生可以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S=(长×宽 + 长×高 + 宽×高)×2。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一公式在 实际生活中并不能直接拿来用,因为生活中的长方体并不全是六 个面“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一公式灵活变形。这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完善对它的理解。如引入长 方体鱼缸这一实例,让学生计算制作长方体鱼缸需要的材料。在 分析中学生会发现鱼缸的表面积需要去掉上底面,只需计算五个 面的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就变形为 S= 长×宽+长×高×2+ 宽×高×2。引入烟筒这一实例,学生会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高×2+宽×高×2。这样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就不会 表面化,而是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理解。
        4设计生活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练习题不仅可 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还能培养数学能力。传统的数学练习 题以书面作业为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实践练习,让学生 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深化理解,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园的周长”一课后,教 师可以让学生计算公园圆形草坪的周长。根据理论知识学生需要 测量出圆形草坪的半径或直径,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草坪太 大了很难测量,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产生冲突。该如何解决这一 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间接测量。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 生另辟蹊径,想到很多方法。如有的想到骑自行车绕圈的方法,先 测量出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再数一数骑一周绕的圈数,两者相乘 就可以得到草坪的周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5融入生活元素,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强化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才 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有效丰富学生的 情感体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搜集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素材,并将这些生活元素根据教学的内容针对性地融入数 学教学过程之中,以此来还原或者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使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促进学生知识思维向应用思 维的转化,让学生能够产生对数学知识更加真实具体的体验和 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注入生命与活力。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情 感体验,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们融入了生活元素。如,在生活中,大家都见过挂墙式的衣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衣架的形状 大多数都是三角形的,这是问什么呢?如果把它换成矩形、平行四 边形可以吗?这时,学生们便会根据生活经验对此进行判断,探索 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随后,笔者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们学习三角形更多的知识。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有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是非常明智的。通过在数学教学中 运用生活素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 生的数学应用以及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还能够让小 学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提升课堂 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栾莉.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20(33):14-15.
        [2]尚国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元素挖掘与生活化教学设计[J].名师在线,2020(01):67-68.
        [3]罗明.基于生活化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6(09):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