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夏桂先
[导读] 小学数学作业作为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数学教学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个节点

        夏桂先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胜利街道中心学校  641000
        摘要:小学数学作业作为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数学教学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个节点,需要认真对待。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为数学作业设计投入新的时代元素,使之更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改革需求。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启发新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双提升,从而推动整体学生数学涵养实现良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区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该更符合当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它既要充分响应学生的个人学习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所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实现共同进步。
1.小学数学作业发展现状
        据调查,在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大部分教师们的作业布置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难易程度没有很好地区分开来,而是采用笼统地“一刀切”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班级中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学习差距越来越大,差生的心理落差感大,学习自卑感愈发强烈,而优生的学习诉求得不到满足,基础性的作业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由此造成了学习得不到提升。其次,作业形式枯燥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直线下降,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最后,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上缺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数学思维仅仅局限于教材中固定的公式、解题方法,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的魅力与思想,长此以往,十分不利于后期数学课程教学的开展。
2.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2.1 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在数学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和理解学生们的个体性差异,每位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吸收程度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对作业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注重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作业设计方面既要涵盖基础性内容,还需要具有可探究性内容,通过基础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自信心,再通过可延伸部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欲望,发散学生数学思维,优化解题思路,从而获得全面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兼顾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可以设计通过公式直接求得体积的简单题型,让这部分学生轻松完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基础概念的认知;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题型难度,在简单公式求体积的初始题型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和课外延伸,如物体浸入水中的有关计算,分为完全浸入和部分浸入,这种题型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令学生产生探究心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不作硬性的强制要求,只需要达到启发数学思维的目的即可。
2.2增强作业设计与日常生活黏性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上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需要应用到数学知识的生活事件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以此增强数学作业设计与日常生活的黏性。数学作业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练习题,还可以是实践性的行为活动,而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以此形成可持续学习的强有力动力源泉,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
        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课程后,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制作一个长方体,并计算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增多,有利于发散数学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涵养,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3增强数学作业设计的互动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于数学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适当增强数学作业的互动性,通过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实现作业设计的互动性。教师通过在学校、班级范围内发布自主设计数学作业的人任务,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进行数学作业设计,再将学生们各自设计的题目进行随机分配,分别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去完成,有利于提升作业的“新鲜感”;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评价反馈来增强互动性,在学生们每次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匿名评价等形式获取学生对于作业难度、内容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与评价,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作业设计策略与方向,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喜爱动漫的普遍性特征,将数学作业与时下流行的动画片、漫画进行关联,如采用动画片中的人物名称、环境等,将其设计成一道数学作业题目,以此增强数学作业设计的互动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作业设计应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注重数学作业设计的层次性、生活黏性、互动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彦,文春蓉.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0). [2]张春娴.刍议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 .考试周刊,2014(92) :87 - 87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