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探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黄永贵
[导读]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黄永贵
        云南省新平县扬武中学
        【摘要】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课本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一些教师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时,就会出现一些教学问题,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地理教师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方法策略
        地理是一门以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地理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中地理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改革。本文将提出地理教学改革的建议,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正确认识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在经济科技上已经达到了蒸蒸日上的状态,但是发展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对环境的破坏,是一种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浪费。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是我们全求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他所涉及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而我们初中地理的学习就是让我们当前的初中孩子,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到现阶段世界的发展的局限性,与环境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世界如果想要发展必须要维护好环境的发展。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团结到一起,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来防控,这样才可以实现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初中地理知识可以给当前的学生灌输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地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为祖国以后的发展培养人才。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初中阶段地理的教育教学
        初中阶段的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的讲授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比如说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进行教育,这样也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与学习的效率。在进行核心素养的教育过程中,第一步要提高学生在地理方面学习的兴趣,能够有效的听从教师的教导,对所学知识能够有效运用,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地图的教育时,可以让学生假设要去美国旅游,要绘制其出国旅游的路线,这时候教师可以将一张世界地图展现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找到两国的所在地,教会学生学会看地图的比例,以及地图中若出现的图标等,让学生绘制到美图的路线图注意沿途所经过的地方,激起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以解决以后再出现的类似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优势。
        三、结合教材设置提问,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问题则是对教材知识的有效凝练,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巧妙提出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掌握,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

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初中地理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单向传授和灌输的倾向,重视问题的设置和提出。具体来说,教师需把握地理教材的重难点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提问,以创设充满悬念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思考动机、触发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分析、探究,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也更进一步推进课堂活动的开展与进行。
        例如,在教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时,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掌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与发展差异,想要让学生们深刻掌握本节课程的内容,必须帮助学生们建立与课程的联系。所以,在课程开始前,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一些探究问题,上课后,选择适合的时机向学生们进行提问,如: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与最小的国家分别是哪个?世界上人口人数最多的国家是哪个?提出问题后,再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思考。这样,通过结合教材设置提问,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理解。
        四、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教师应当拓展教学方式,将基础理论教学和地理实践探究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其地理教学作用。教师应当应用地理考察、地理实验等方法践行实践教学的理念,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给予每个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平等机会,引导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深入思考地理知识,透过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促使学生勤于实践,锻炼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地理实践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位置和范围”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设地理情境,帮助学生认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含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纬度位置好比是绝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海陆位置则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参照的对象不同,位置的表达也不同。在进行实践时,教师可以选取三位同学,让他们分别扮演亚洲、太平洋和北美洲,并且使其在东西方向上呈一字站开,然后引导学生假设这三位同学是不可移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各自的位置就好比是纬度位置,只有一种准确的表达。随后教师可以让中间的那位同学分别阐述一下自己在其他两位同学的什么方向,如其在左边那位同学的东边,同时又在右边那位同学的西边,然后代入亚洲、太平洋和北美洲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海岸,同时又位于北美洲的西海岸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对海陆位置的描述方式形成具象的理解。
        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教学创新和设计优化,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和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菊.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要点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153.
        [2]廖绍华.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44-245.
        [3]李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地理教育,2019(2):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