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荣
四川省剑州中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良好品德是成才的关键,“立德树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证明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从教学而言,中学历史涉及远古人类的文明、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世界的动荡与变革、数不清的文人志士、数不尽的英雄豪杰、道不完的奸佞小人……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修养教育的有利素材。
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高中教师,我时刻注意利用这些有利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自己工作重点和中心,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空间,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辩证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绝大多数时候,教学过程能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有步骤轻松愉快地进行。但是,在课堂上,我讲到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第二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的时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共分四个要目,其中有“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占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极好机会。“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为了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而发动的。正可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内容涉及东北,是祖国的一部分,对学生有亲近感,而“兵谏”诸如此类造反的事,也是学生,尤其是男生所喜爱的内容,因而我认为这一堂课一定会很精彩,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利完成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于是新课开始后,我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先讲“侵华日军的罪行”,接着讲“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九一八事变”以及“西安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兵撤入关内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同学们面对东北的沦丧,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原以为学生会义愤填膺,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蒋介石,可是没有想到,学生对我的问题态度漠然,只有寥寥数人无精打采的说蒋介石可恨,与我预想的火爆场面相去甚远,我感到很失落,但不能灰心,于是我重整旗鼓,接着讲解。可我开始讲解不到十分钟,有些同学就已经昏昏欲睡,就连以往对战争感兴趣的同学,也变得表情漠然,更有甚者,同桌之间已经开始小声聊天了,我预先想到的把热烈场面根本没有出现。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首先我故意提高了声调,希望用自己的激情的感染他们。然后,再放慢节奏,留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思考。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我和学生中间,仿佛有一张无形的隔膜,眼见着学生离我越来越远。可是我却无能为力,我的希望在一点点落空,心情也变得极其沮丧,心想快点把剩下的内容讲完,然后让学生做练习算了。
正当我自顾自讲到“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而采取的兵谏,是伟大的爱国将领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张学良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是卖国贼,发动西安事变只能是功过相抵,怎么就能认为他是爱国将领呢?”我刚想训斥他,可突然看到许多昏昏欲睡的学生突然睁开了眼睛,闲聊的学生也把眼睛盯着我,我意识到,这恰好是一个机会,打破课堂尴尬状态就在此举,于是我一面口中慢慢表扬他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同见解,一面在心中快速思考,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认为做了错事就没有受敬仰和爱戴的资格,是不是他的功抵不了他的过? ”他点了点头,其他同学也表现出了热情,“那好,我们现在就来讲一讲张学良”,于是我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张学良从出身到少帅,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送蒋介石返南京到被囚半个多世纪,同学们经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张学良能够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扭转时局,虽有过失,但的确担得起“爱国将领”的荣誉。同时通过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人无完人,再光鲜的人背后也可能有过错,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贡献,同时通过对张学良一生的讨论,同学们也懂得了用辩证的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道理,虽然这样一来,打乱了我最初的教学计划,但却出其不意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一些同学还举手起立表达了要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祖国的愿望。这种“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自然也达到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目标。
戏曲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艺术的重要一部分,既可以作为对学生知识传播,也可以让他们传承传统文化。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的要求及高考历史学科考试内容中,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明确要求。本身是知识及德育教育最佳结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曾遇到过“瓶颈”:本以为在课堂上明白告诉学生,学生会引起重视,然而,前几届的教学中令人唏嘘,后来我就即兴改变了这一点,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尝试把这一知识点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本届学生上必修三专题二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一专题,在第一个班上到戏曲中“京剧”时,我仍按以往的教学课案上:先演示PPT,再按知识点讲京剧的出现和繁荣,推广角色的特点……学生仍然目光淡然无激情。于是转口提到,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必有京剧,以为学生会激动一下,结果几个学生嘴里小声嘀咕道,每到这节目,我们全家都上厕所去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我们历史工作者的失败啊。我课后静下心来,决定采用课堂随性活动改变,要做传统知识文化的诠释者和对学生进行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国家的教育承担者。在下午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就把以往教案放置一边,先设问:脸谱,扮演角色特点,四大国粹是什么?很多学生一脸的茫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知识介绍,京剧如何出现和繁荣,如何推广,脸谱表现什么,角色特点是怎样的,再结合作为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特有的精华部分,自然也是国粹之一。学生被问题所困,老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又及时地回答了问题,让学生知道京剧等戏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课堂沉闷,枯燥无味的气息没有了,顿时活跃起来,我随之播放2019年春晚的京剧视频。学生看得很认真,看完后不自觉的鼓起掌来,课后纷纷表示自己不但要认真对待京剧戏曲等传统文化,还要让家人热爱它们,向周围人群传播,让更多人熟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案例反思:
在这两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预先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给学生预设了德育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仅仅给学生泛泛的进行德育渗透,以至学生产生了抵抗情绪。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过程中,所运用的史实或人物,离学生较远,因而难以达到预设的效果,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赫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对于感知、判断和推理对象,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从各方面进行考察,找出其中相互矛盾的特征,形成全新的概括,这些概括常常离开了思考对象,而把人引入到另一个境界中去。
在本案例中,教师后来敢于放弃原定计划抓住有利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和文学艺术的传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切实的完成了德育渗透的目标,成功的在历史课常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正是2017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的体现。让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尊重、热爱,形成较为客观全面的多一体的人类文化认同,进而会对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有正确态度。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是家国情怀的体现,这种教育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组成部分,也属爱国主义教育的范畴,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