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红
杭州市萧山区所前初级中学 浙江杭州 311254
【摘要】田径运动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体育项目,初中时期展开田径运动所需要的成本也比较低,对教学场地的要求不高。教育部门在发展田径运动人员时,紧抓初中阶段的教学训练最为关键。通过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田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也为我国田径行业培育更优秀的人才带来了帮助。但实际上,初中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在成长,过度的田径运动强度很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必须对田径训练强度进行合理的把控,才可以使其发挥巨大的教学作用,为初中学生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训练;训练强度;训练量
在素质教育不断实施的背景下,体育田径教学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普及。田径运动包含田赛和径赛,我们在体育课上进行的跑、走、跳、投掷等都属于田径运动。科学合理地设计田径训练教学方案,控制训练强度,研究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能够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学校以及教师对体育教学都不是特别重视,体育课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少,导致体育教学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同时,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的课程,不用添加课堂内容,让学生自由活动就可以了。但是,初中体育课程的作用不只是为了学生的思维得到放松,还应该以强健学生体魄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以及训练量现状分析
田径训练是初中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田径训练包含了跑、跳、投掷等多项运动组成,是训练学生核心力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田径训练计划,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在现阶段田径训练中,一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对田径训练的重要性进行了解,在体育课堂中只是让学生热热身,跑跑步,田径训练项目过于单一,导致学生降低了田径训练的积极性,对体育课程失去了兴趣。同时,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自己的身体素质为标准,为学生定制田径训练方案,但是由于两者之间身体素质差距较大,导致制定的训练方案不适合初中时期的学生。
二、田径训练特点的分析
田径是一项以生物学为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对人体的最大可承受负荷和训练量的分析,对人进行适应和改造,且通过适当的训练将中学生身体内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激发,让初中生的体能得到强化,如果中学生体能得到强化,那么就会为以后的学生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促进人体的体能和潜能协调发展。同时,田径运动通过人为设计,将运动与竞争相结合,从而激发人类运动的动力。但是,田径运动需要对训练进行有计划地训练,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根据初中生身体可承受运动的负荷,将田径运动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项目以及训练量有机结合。但是,在进行训练时,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基本功,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心理素质,对后期在田径训练的过程中的抗压能力就会减弱,最后会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而导致由于训练时带来的压力造成心理崩溃现象的发生,所以只有满足身体需求和心理需求这些条件,才能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初中体育田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教学分析
(一)正确把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
合理安排初中体育田径训练,需要正确把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关系,传统训练观念普遍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强度下进行的,对训练量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在一堂课中同时开展多项专项训练,但是这种训练理念经过比赛实践证实并不利于运动员素质的提高和真实水平的发挥。田径是一种需要运动员在较短时间内发挥较强爆发力的运动,训练量大,训练强度低,同时开展多项专项训练的田径训练模式,会导致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精神状态低迷,不利于爆发力的训练。同时开展多项专项训练,会使训练没有针对性而训练完成效果不佳,一堂课对身体一个部位进行专项训练,注重对学生速度,耐力与力量三者的针对性训练,反而会取得良好的训练成果。
(二)训练强度结构性控制
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到学生身体状态的情况下展开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田径训练,并应保证训练强度的控制有效性。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因此更应保持一个适中的训练量,将重点放在训练强度结构性方面,以实现训练与考核标准相结合的目标,该部分内容也是确保训练的过程、结果以及标准之间和谐统一的重要基础。
“周”是一般情况下强度训练的时间单位,也是展开强度与训练量控制工作的起始阶段。例如,一般来说最开始的一周时间训练量较大,第二周则是根据第一周学生的表现,保证强度与训练量的设置合理性。
第三周则应确保其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训练强度水平线上。保持如此的强度控制趋势,不仅能够满足对学生在运动量上的要求,且能够避免出现由于训练强度过大而导致出现受伤的现象。
(三)提高训练的科学合理性
初中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较大,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不同情况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班级的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让田径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和科学化。在学生身体素质日渐强壮的同时,不断地增强学生的田径竞技技巧。过量的训练强度,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而较弱的训练强度,则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训练短时间内无法让学生提高自身的竞技技巧。田径训练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魄,并学会田径的相关技巧,因此,初中体育的田径训练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比如,训练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进行跑步,只会消耗学生的体能,这并不是合理教学内容设计,应注重起跑、加速、减速的技巧,并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做出合理的教学安排。训练学生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田径训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磨炼学生的意志。教师也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向更有难度的训练前进,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训练难度达到更好的兼容,让学生的身体形成本能的身体反应和身体机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训练状态中,达到训练目的。
(四)充分结合田径理论知识教学
学校的体育教学大部分都是一田径运动为核心进行多方面开展,同时为了能够较大程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必须合理应用田径运动。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新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故而在针对初中阶段的体育田径训练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对多个教学途径的利用,从而促使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另外,针对田径运动理论知识的比例还需进行有意识和有计划地加强,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更需要提升对学生田径运动理论知识教学比例的提高。田径运动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和具体的项目等已经成为田径理论知识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在实际田径理论知识教学中需要实现对上述内容的整体考虑。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对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训练活动,忽视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导致专业水平逐渐降低,无法有效地进行田径运动训练。因此对体育教师来说,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刻不容缓。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体育教师需要加强学习关于田径运动训练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其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帮助学生提高田径运动能力。其次,学校管理者要重视田径运动训练,为体育教师提供优化自身技能水平的平台,如学校可以推荐教师到专业田径队进行学习和锻炼,学习和吸收专业田径队的训练方式和技巧,有选择地融入教学。学校管理者要迫切意识到需要壮大初中体育教学团队,从各大高校中吸收和接纳具有专业背景的高质量教学人才,并鼓励在校任职的体育教师不断参加专业教育,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打造出师资力量雄厚、能力强、本领高超的体育教学团队。
(六)提高社会、家庭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度
将体育精神及体育意识根植人心,形成体育热的思潮,用社会的力量、经济推动教学的发展,如开展马拉松赛跑等。体育教学工作者组建田径运动小组,招募志愿者,将健康意识、体育精神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传达给人们,与相关组织部门协商,开展田径运动赛事,号召人们踊跃参加。初中教育受家庭教育影响较大,一旦家庭教育对体育(田径)教学出现偏驳,必然重创学生对体育(田径)的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导致田径训练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田径运动涉及四十多项运动,可以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强化身体的各种功能(免疫功能、代谢功能等)。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创造、工作,才能更好地去爱、去生活。田径运动可以传达给人们健康精神,让人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以传达给人们体育精神,形成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毅力。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可以为国争光,为祖国的体育事业添砖加瓦,肩负着崇高的国家使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呼吁社会、家庭、学生重视并支持田径运动,为田径运动呐喊助威。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的田径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有效的田径训练需要有完善训练方案来作为指导,仅单一重视训练强度难以提升学生田径水平。所以,体育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训练强度与训练计划,使训练强度与训练量两者可以平衡发展。另外,体育教师还需要依照实际情况来创新田径训练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田径训练效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况璘峰.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J].华夏教师,2017(22).
[2]李乙锋.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控制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8(10).
[3]赖福章.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讨[J].《新课程(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