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周仁权
[导读] 高中历史旨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起完备的认知体系,获得核心素养塑造。

        周仁权
        重庆市秀山县第一中学    重庆市秀山县409900
        摘要:高中历史旨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起完备的认知体系,获得核心素养塑造。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则必须以实践为基础,让学生在论证、探究、对比、分析中理解历史的内涵与本真,获得思想认识提升与发展需要满足。因此,教师在构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时,应以实践为引领,将不同历史知识与教学内容同学生认知实际关联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参与、感知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历史、用历史,为实现自身核心素养塑造提供保证。同时,针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惑,教师也给予高度关注,并加强研究分析,通过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措施变革,将学生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塑造核心素养的。
关键词:实践;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构建;思路
        高中历史涉及的内容比较庞杂,且不同知识之间有着紧密关联。其对于唯物史观、价值观念的形成,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的培育,认知能力、核心素养的塑造,都有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而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则必须以学生实际为基础,不断拓宽、丰富、完善教学的路径,从不同层面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与思辨中获得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意识的提升。同时,由于高中历史的内涵比较丰富,加之学生思维、认识、素养已趋于完备。以致教师在实践基础上落实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时,应加强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措施途径的变革,将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与学生认知现状、发展需要深度融合,创设出多元、丰富、生动的教学生态,从不同层面来激发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的兴趣,以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帮助学生在高效学习历史知识、深度塑造核心素养中获得认知迁移,实现发展需要的满足。
        一、借助具体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涉及古、今、中、外不同阶段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状态,其内涵十分丰富,而不同教学内容之间,既有着较大差异,又有着紧密关联。因此,教师在落实教学指导时,应以实践为统领,构建出更为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并深度渗透有关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学与思、议与辩中确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学会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历史事件的社会影响,将其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机联系起来,不断丰富自身认知构架,获得对于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入、充分理解。一是加强对教材和课标研读。就每一个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的地位与作用开展深度解析,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设计更多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不同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获得认知迁移。二是加强对学情与教法的研判。从多个角度、方向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对教法适当调控,创设出有助于学生认知潜能激活的教学生态,以强化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塑造。例如,在开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与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秦始皇嬴政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探究“千古一帝”嬴政的种种成就与种种暴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就“重农抑商”在秦朝与在明清时期的作用予以对比,发现其区别。根据政治背景与时代背景深入分析,站在时空维度变化角度予以理解,强化认知。


        二、灵活变革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实现对教学模式的即时创新与灵活变革,是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塑造的基础,也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提升学生合作意识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效能。让学生在精细分工、相互协作、彼此交流、深度研讨、思维碰撞、认知迁移中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实践,审视不同历史事件的意义、作用、价值。随着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到得了充分调动,更利于教学实效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育。例如,在开展《走进资本主义市场》单元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驱动,设置学习任务,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收集有关新航路开辟至早期殖民扩展、工业革命延伸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资料与素材,随后开展整合、归纳、梳理,并在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与见解,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构建起更为完备的认知体系。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内容,也是每一个华夏民众应该具备的基本意识与情感。而自先秦开始,很多历史人物、诗词作品、历史事件中都涉及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印记,其更是华夏民族得以更好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教材资源、学科资源的挖掘,从不同层面来搜集、整合、开掘素材,使家国情怀培育与高中历史教学得以深度融合,不并更好服务于学生认知发展。尤其对教材中涉及交过情怀有关的内容,教师应开展重点讲解、分析,或者以此为基础予以延伸、拓展,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例如,在有关文化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文化素材,组织学生品析蕴含其中的作者家国情怀。又如,在开展《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林觉民的《与妻书》,组织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实现情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衍射至历史领域,获得家国情怀的培育。
        四、结论
        总之,以实践为驱动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已成为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得以更好发展的必然趋势,且对学生认知能力提升、内心夙愿释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为了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完备的核心素养体系,教师在落实教学指导时,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理念与内涵的深度研究、全面解读、高效落实,将教与学无缝衔接起来,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有效性。从不同层面来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调动其求知欲望,以达到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另外,对所构建的实践活动,教师也需要加强研判与考量,尽量使其贴近学生实际、契合学生需要,以确保其可以高效服务于教学活动开展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在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引领下获得更好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力,用所学历史知识来深度解决现实问题,开启属于自己的全新认知发展旅途。
参考文献:
        [1]周梨萍.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9):62-63.
        [2]杨福来.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研论丛,2019(05):90.
        [3]钱凯.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113+115.
        [4]张德辉,张玉梅.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时代教育,2017(20):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