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魏光海
[导读]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与表现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育人导向
        魏光海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芦湖学区中心小学  山东省淄博市256300
        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与表现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育人导向。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普遍性格好动、思维活跃、自控不足,这使得音乐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学生实际为基础,科学设计、构建、组织各类活动,并适时融入一些辅助性趣味元素,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其专注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融入其中,参与教学活动,学习音乐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为提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与铺垫。体态律动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灵活融入与深度渗透,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在探寻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时,应以体态律动为辅助,并根据学生实际与具体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充分渗透一些必要的体态律动,让孩子们在身体动作的辅助下积极融入教学活动领域,感知音乐之美,获得思想认识的陶冶与情感体验的丰富。
关键词: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音乐;有效性
        体态律动是以身体动作为辅助,帮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感,领悟音乐魅力与特性的表现方式。由于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受外在环境的制约,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情况下灵活应用,以致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显得更为必要。而且,就其运用效果而言,比传统教学方式更为显著:一是可以切实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直接参与、亲自体验中领悟音乐的魅力与美感;二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悟、感知音乐节奏,获得对于音乐的充分认知;三是能够培育学生的音乐兴趣,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四是可以提升课堂的参与度与吸引力,让学生于无意识间沉浸其中,获得美的陶冶与洗礼。由此可见,实现体态律动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势必更为贴近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且可以为小学音乐课堂注入无限生机与不竭活力。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时,应加强对体态律动的运用与渗透,并积极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开辟路径、优化方式,使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的作用、价值、意义得以更好发挥,为帮助学生更好参与音乐教学、更好发展自我而提供铺垫。
        一、使教学内容结合体态律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由于不同教学曲目在内容、要求、目标、表现上存在较大差异,以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理解、感知上往往存在诸多困惑且难以突破。此时,教师可以以体态律动为辅助,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欢悦而有趣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体态律动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其中,和教师一起感知、领悟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内涵,在不同表演、展示、表达方式的引领下理解蕴含曲目中的情感与思想,获得音乐素养的提高。而且,这种以体态律动与歌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为贴近小学学生的认知特性,预期教学效果也会更加理想,更利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开展《会跳舞的洋娃娃》教学时,教师则可以结合其在内容、情感、旋律等方面的特性,适当引入身体律动,让孩子们在听歌曲的同时跟着教师动动脖子、扭扭屁股、抖抖手和脚,边唱边玩,以帮助学生在体态律动中理解歌曲内容。又如,在开展《摇啊摇》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手拉手,根据旋律一定摇动,以此来更好的体会歌曲中的情感。
        二、使节奏训练融合体态律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更是关键。学生只有对节奏获得充分感知,其音乐认知能力与综合素养方可切实提升。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节奏的理解,教师在节奏训练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体态律动,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与充分体验中领悟不同节奏的差异与变化,提高节奏训练的实效性。

同时,在体态律动的驱使下,很多比较单一、多次重复的训练也会在瞬间彰显出更多活力,既克服了节奏训练的单一性与枯燥性,又提升了教学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而且,由于体态律动的加入,学生的积极性与认知潜能也会得到全面激发,其将会在教学中乐此不疲,踊跃参与,更利于对学生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开展《布娃娃弹琴》节奏训练时,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弹奏中带附点和不带附点两种旋律的差异,使学生对附点节奏有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弹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跟随着音乐演奏变化的强弱规律做不同的动作,以加深对附点节奏的理解。又如,在《数鸭子》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跟随着口令踏步,感知节奏变化与情感变化,激活其参与热情。
        三、使审美鉴赏契合体态律动,丰富学生认知体验
        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开展,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育。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了解音乐、欣赏音乐,获得美的陶冶与洗礼,并通过对音乐音调变化的感知,沉浸其中,感受音乐之魅力,激发蕴含于其内心深处的审美渴望。教师可以即时加入一些体态律动,使审美教学的开展由直接分析、品味变为动态化鉴赏,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同时,在蕴含着体态律动的鉴赏教学引领下,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与理解也会发生质的突变,鉴赏教学的趣味性自会得到全面增强。例如,在开展《小天鹅舞曲》鉴赏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充分感知高低中音变化的美感,教师可以通过体态律动的融入,借助动作变化,让学生参与至对乐曲的鉴赏。在遇到中音时,通过双手放在胸前的动作使自己获得放松;在遇到高音时,则通过上扬身体进行体会;在遇到低音时,通过倾斜身体的动作直观感知。在肢体动作的改变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结论
        总之,体态律动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而且更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与学生发展性的彰显。更为重要的是,在体态律动的驱动下,很多比较抽象的乐理知识、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比较疑难的教学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进而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为贴近学生认知特性,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要,音乐教学的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也会于无形之间得到全面释放。因此,结合小学学生的认知现状与发展需要,教师在落实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时,应加强对体态律动的融合与渗透,并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提供机遇,使与学生需要、教学需要相契合的各类体态律动深度衍射至小学音乐教学视域,投射至学生认知空间,让学生在身体动作的辅助下灵活表达自己的夙愿与情感,以切实发挥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功能,为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体态律动落实小学音乐教学指导时,必须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并不同创新措施与方式,对律动曲目合理选择、对学生作用充分发挥,并科学考量学生的兴趣因素,让学生在符合自己年龄特性的律动动作驱动下积极参与音乐学习,获得认知能力提升与发展需要满足。
参考文献:
        [1]张小磊.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J].北方音乐,2019,39(24):178-179.
        [2]王琳琳.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31-32.
        [3]张海韵.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戏剧之家,2019(32):196.
        [4]蔡丽群.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才智,2019(07):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