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
莘县实验初级中学 山东聊城 252400
摘要:民族音乐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既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又蕴含深刻的文化底蕴。近些年来,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出现了危机,而教育传承则是创新地方民族音乐传承方式,有效保护民族音乐的重要措施。通过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开展情况的实证分析,总结民族音乐教学的推行现状,探究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融入策略。拉近青少年与民族音乐的距离,全面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视野。
关键词:中小学;民族音乐
引言
民族音乐是从应用民族音乐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课程,展现各民族精彩的音乐个性与独特的音乐风格,呈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记录人类五光十色的生活场景。通过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加强与各民族的对话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1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
1.1教师对民族音乐不够重视
音乐学科在很多学校都不受重视,给音乐安排的课时量少,对音乐的师资投入不足,导致音乐教学困难重重。同时很多教师对于民族音乐也不够重视,没有为学生提供民族音乐资源,很少鼓励学生去拓展民族音乐知识。
1.2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
在一些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呆板、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音乐,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导致音乐教学效率偏低。教师只是将民族音乐展示给学生,并没有告诉学生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民族音乐,学生面对民族音乐时一脸茫然,根本体会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缺乏系统化的音乐教学方案,也没有挖掘出民族音乐蕴含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1.3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很多中小学生都对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致不高,缺乏参与音乐课堂的主动性。其次,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欢程度要大于民族音乐,一方面流行音乐朗朗上口,另一方面由于受“追星效应”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传唱流行音乐。再次,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族音乐相对乏味,与学生的年代相距较远,因此不愿意学习民族音乐,甚至有的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抵触情绪。
2民族音乐在中小学课堂中的传播途径
2.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民族音乐文化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多元化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与众不同,在各自的发展中渐渐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形式、唱法及风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可以先从当地文化入手,从民族特性、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课前导入,让学生走近这个民族,身临其境感,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为各中小学定期推荐本地民间艺术人走进中小学校园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演讲,表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当地民族音乐,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通过“问答”等形式让民间艺术家与学生们的充分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激情,形成对民族音乐的正确认知。
2.2确立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为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全方位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应积极拓展民族音乐内容,增加民族音乐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占比。一方面,增加音乐教学体系中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占比,并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充分挖掘民族音乐中的时代元素以及现代价值。
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民族音乐中的精华内容深入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去品鉴民族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背后蕴含的意境及人生哲理。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地域背景优势。不同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区,来源于不同的民族,从小接触到的民族音乐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带到课堂上,丰富教学内容。要以高屋建瓴的态度来认真审视传统民族音乐,到偏远地区去采风,去挖掘渐渐消失快被人们遗忘的少数民族音乐,去探索民族音乐中的宝贵财富。
2.3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倾听的“填充”教学模式早已与现代教学理念脱轨。新时代的课堂模式应着重打破填充式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亦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技巧重复机械训练的方式,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兴趣和喜爱程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传统民族音乐的形式美、风格美、内涵美以直观化的视频、图片形式展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其次,在假期时间教师还可尝试带领学生走入当地少数民族居住区,身临其境的感受生活中的民族音乐,拉进与民族音乐的距离;最后,可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具有代表性的简单民族音乐进行改编、排演,让他们在学与演过程中加深对民族音乐的深层次理解。
2.4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培育氛围
现代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不仅要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还应通过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培育氛围去强化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实现“线上-线下”民族音乐教育相统一,巩固民族音乐教学成果。因此,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参与舞台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文化节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民族音乐表演,全面提升青少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参加当地的各类民族音乐文化志愿活动等。青少年学习民族音乐的良好氛围营造不应仅限于校园,更多的还是全社会共同的支持与配合。如通过网络新媒体介绍民族音乐,通过公众号对民族音乐的大力推广,社会各类青少年民族音乐表演比赛的举办,各社区民族音乐文化氛围的塑造,教育职能部门对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推广的支持等都是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对民族音乐文化认知的良好介质。
2.5加强高校与中小学间教学互动
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因此为提升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质量,应着重从民族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入手,调整多角度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践改革中,各中小学可以采用“请进,请出”的方式,一方面派出校内教师去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聘请校外声乐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此外,在经济条件充足的情况下,改善中小学师资力量最有效方式就是加强我市高等院校与各中小学间的联动。通过高校民族音乐专业教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进行培训;组织优秀民族音乐演唱专业学生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进行教学实践;组织中小学学生走进大学民族音乐教学课堂感受高端教学氛围,实现民族音乐教育资源置换、共享。
结束语
民族音乐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美学价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土壤。因此,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应该紧抓校园这个文化载体,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大力推行民族音乐融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兴趣。相信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融入的成功实践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近民族音乐,爱上民族音乐。自觉地用民族音乐传承“主人翁”意识去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谭皙,胡丽君.民族音乐传承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J].艺术评鉴,2018(22):116-117.
[2]张曼.当代民族声乐对于传统音乐因素的传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3-175.
[3]吴锡麟.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1):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