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的理论研究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林小强
[导读] “体育兴趣化”是上海市教委在2015年推行的体育课程改革主题
        林小强
        江西省上饶县玉山县岩瑞中心小学
        摘要:“体育兴趣化”是上海市教委在2015年推行的体育课程改革主题。通过实践证明,体育兴趣化能够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为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对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的理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从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的内涵、现状与价值进行简述,对小学体育兴趣化的理论根据和课程开展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体育课程;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
        小学六年级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体育教学作为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在小学六年级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一步凸显。体育兴趣化是有效提高小学六年级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的研究价值
        当前的小学六年级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是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混乱,体育项目的开展多是由教师随性而定,有时是自由活动课,有时是跑步和蛙跳等传统项目。第二是体育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体育教师只进行实践教学,中间会偶尔掺杂技能讲解,但课堂氛围总体趋于疲惫。
        而体育兴趣化,就是以活力教学和自主教学为重点。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为导向,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课堂氛围变得活泼。
        小学六年级体育课堂兴趣化,是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健全小学生心理的有效途径。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为学生小升初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与心理基础。在兴趣化教学中,学生充分进行自我展示和与他人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形成,对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的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成绩之外,也要注重人本观念,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素质教育也是一项终身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推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容面对挫折与困难,在面对诱惑时也能坚决抵制。体育兴趣化,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兴趣化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天性,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兴趣化探索,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对运动的热爱,与苏志华教育中的人本观念不谋而合。体育兴趣化,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有效途径,是终身体育观念的体现。终身体育观念又与素质教育当中的终身教育理念相符合。
(二)全面发展理论
        全面发展学说是由马克思提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强调人的体力与智力方面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全面指的是不仅是运动能力与学习能力,还包括思想素质,社交能力等综合方面。充分,指的是对能力的综合开发。自由,指的是尊重个性。和谐,指的是人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指的是人身体发育与心理、思想等的全面协调,也指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协调。体育兴趣化,要求教师在尊重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身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丰富的教学方式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丰富的教学内容,打破过去单一的体力训练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见,体育兴趣化是符合全面发展理论的。
三、小学六年级体育兴趣化的开展策略
(一)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兴趣化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丰富体育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主要从两个方向出发,一是打破体育项目陈旧的局面,开发与时俱进的体育内容。陈旧的体育项目中以田径类居多,与时俱进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旧内容,而是要学会合理运用旧内容。比如同样是跑步,纯跑步和进行S形障碍跑就不同。

S形障碍跑对学生的核心控制力和身体协调性要求较高,是一种综合性强的训练方式。此外,还有踩点跑,通过教师提前设置脚的落地点来进行跑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身体灵活性效果明显。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包含感统训练内容的引入和智力方面内容的引入。感统训练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感统训练器材来进行,需要教师对感统训练的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再带领学生来进行锻炼。智力方面的内容包含玩魔方与鲁班锁等。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学内容还可以包含广场舞、健身操、现代舞、少数民族活动等项目。体育教学的内容其实范围非常广泛,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限制并不多,教师完全可以在征询学生意见后筛选适合现阶段学生的锻炼内容进行开展。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学内容要形成系统,与初中的内容和六年级之前的内容相衔接。在运动难度上,应当大于六年级之前的内容,小于初中阶段的内容,能力培养上,也要比六年前之前更为深入,比初中体育能力要求稍低。在项目类别上,也要比六年级之前更为多样,涵盖部分初中体育的内容。让六年级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堂,为初中体育内容打下基础,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对沟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入初中陌生环境打下基础。比如初一体育课程中包含足球、篮球、体操、游泳、武术、排球、乒乓球以及田径项目,在六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对乒乓球、篮球、排球与田径项目有所了解。那么设置六年级体育课程时,就要增加体操、武术、游泳的内容。在教学时,教师主要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基本涉,为六年级学生进行初中体育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即可。篮球与足球等活动,可以适当多进行,并有意识地让本班学生与陌生团队开展友谊比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与陌生人交往的能力,为进入初中陌生环境打下基础。
(二)丰富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兴趣化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丰富体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达到体力与智力的全面发展,打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向。理论与实践在体育课堂上的结合,少不了互动教学法与鼓励教学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对于运动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在运动规则与技巧方面要多下功夫。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增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运动基础规则与技巧相关理论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运动实践,在实践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运动习惯和方式,在纠正过程中要充分鼓励,争取让学生在教师的实时指导下掌握运动的正确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运动的理念。互动教学法与鼓励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学的趣味性,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度,通过新奇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开发。教学的趣味化,指的以游戏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小学六年级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把体育项目与游戏相融合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中,并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比如快走运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两人三足进行比赛的方式来进行。两人三足运动对团队配合要求较高,既要学生保持快走不给他人拖后腿,也要学生适当控制速度去顾虑走得慢的同学。两人三足在运动过程中娱乐性较强,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趣味化的奖惩制度来进一步增强此项目的有趣程度。学生为获得两人三足运动比赛的胜利,也会自觉听清楚游戏规则,并主动观察他人或询问教师,以得到获胜技巧。比如在进行足球运动教学时,教师可以代入足球明星的名场面,或是《少林足球》等影视剧情境,让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兴趣。
        结束语:小学六年级体育趣味化,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加强学生体育实践的理论。在小学六年级体育教学中,应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秋磊. 沈阳市岐山一校兴趣化体育选项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2]卢君. 运用SOFIT评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实施效果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3]郭可雷.“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理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1):104-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