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三步法”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陈永顺
[导读] 10多年来,我个人在书法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陈永顺
        四川省剑阁中学校  
        10多年来,我个人在书法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初步总结出对临、背临、习作三个依次递进的、具有阶段特点的教学方法,姑且名为书法教学“三步法”。
        一、对临
        为了使学生不至于无所适从或机械地模写,教学一开始,不要急于让学生对临,而是先传授知识、技法。在学生对临之前,要强调抓以下三点:
        1.分析字帖中用笔、结构的特点。
        首先,师生共同看帖,教师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对字帖产生种种感觉。特别对学生可能感觉到的而又与特点及规律性的东西有所联系的方面,更要反复启发、逐步设问。如,引导学生对唐代颜真卿楷书《颜勤礼碑》产生感觉时,可逐步问:这本帖上的字是肥、还是瘦?字的架势是宽、还是窄?这样,学生在对临时就可能心中有数、笔下有法。
        2.提示字帖中的缺点、难点,力求防患于未然。
        指出缺点,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优点。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书写技能不高,人手时,往往不辨优劣。因此不能忽视指出缺点的一面。在字帖的缺点中,既有字和章法中固有的缺点,也可能有客观原因造成的缺点。字中的缺点,如《颜勤礼碑》中,少数横画的起笔斜度过大、斜尖过长;章法中的缺点,如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由于是集字而成,气韵欠通,等等。客观原因造成的缺点,如风雨的剥蚀、人为的剔剜而造成的破笔烂字。这是在碑刻书法拓片中屡见不鲜的。指出这些,可以避免因袭守旧、抱残守缺。
        指出难点,是为学生进行对临时对难点有所认识,便于掌握书写的窍门,使之化难为易。难点,往往在用笔的繁杂、结构的险夷相生之处。如唐代柳公权楷书《玄秘塔》、《神策军碑》中某些竖画的起笔(1),经过藏锋逆入、折锋顿笔再转笔或挫锋几个繁杂的运笔动作;捺出之前突然来个提笔运行使之成方折脚的动作。唐代欧阳询楷书《九成宫》中,笔画之间、结构单位之间组合时的造险破险之处,若不领悟,就会写得松驰、平板,精神涣散。
        指出容易出现的总是是为了引起注意、少走弯路。我在教学时试用了简明的歌诀,从中提示写法要点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辅之以讲解与演示。歌诀是:
        用笔:藏锋逆入,方圆分明;迟送涩进,动静有情;用尾轻浮,扭转不灵;露锋意收,虚尖不生;折不斜顿,捺势患平。
        结构:间架结构,方扁匀秒;中敛旁肆,疏密鲜明;布白协调,虚实相生;重心安稳,切莫倚倾。
        章法:章法要领,行列纵横。横观联翩,纵览气通。字分大小,形神纷呈。
        学生反映,这个歌诀易懂、易记,还容易产生联想。
        3.进行直观演示,在正反对比中传授要领。
        在分析、提示的基础上要注重演示。演示的重点在于笔法,其次在于结构。
        演示笔法要抓关键。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能举一反三的典型笔法进行演示。同时,要提醒学生看笔锋的动作;从笔锋在纸上的动作,想到用笔过程中转折、提按、缓急等是怎样连续地、和谐地、有节奏地表现出来的。这样才能引起注意、领会笔法,加深印象。
        演示结构时,重在反映出结构关系的内部联系及字的神态。其中以提醒学生看字中争让得当、收展从容、紧而不闷、松而不散的结构关系为重点。

从而使学生对字的形态、精神产生感受,加深理解。
        演示,还应该将正确的写法与错误的写法加以对比,让学生从对比中揣摩好坏、体会要领。从而加深理解,提高鉴别能力与审美能力。
        在对字帖进行分析、提示、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始对临。对临的要求是,既要基础得笔法,又要大致得形似。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一般应该抓好以下三点:
        1.教给学生一个熟视细审的思路与方法;2.从书写的动作中察看技法的运用;3.归纳书写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演示。
        二、背临
        对临是看帖写字,若已能基本得笔法,大致得形似,便需要在背临中再提高一步。
        1.预想范字,领略笔意、体势;果断走笔,力求生动自然。
        实践证明,在对临基础上的背临,凭借对字帖的理解和已有的基本功,想象着帖上笔法、字形、行气的特点进行书写,避免了抄帖的习惯、减少了字帖的约束力,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背『临的与对临的相比较地看,前者显得用笔自如、气脉畅通、意连势全、爽爽有神。
        2.不拘形似,鼓励书写中反映出来的个性。
        由于多数学生处于学宗一帖的“约取”阶段,而未进入学宗一家数帖、多家数帖的“博取”阶段,背临出来的字依然与帖上的字形接近、消息相通。这就有了强调不拘形似、反映个性的初步基础。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力争再提高一步的方法。否则,会失去背临的作用与意义。
        3.注意水平的差异,不求进度的一致。
        全班学生,学习的进度有快慢、水平有高低。考虑到背临是在对临基础上由学到用的过渡这一特点,需要格外注意水平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教法。
        三、习作
        在临帖(对临、背临)教学中,是强调“入”,是从字贴中学规矩。在习作教学中,则要强调“出”,也就是要以有法而能变法,变法而不失法度,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指导习作时,应注意下列三点:
        l.写出字帖的特点,提高构形能力。
        习作前,教师以学生所学字帖的特点为依据,作多种结构形式(包括简化字及简化偏旁)的演示,并要求学生写字帖中没有收录的“生字”,借以运用所学字帖的结构特点,提高构形的能力。这对于仅仅学过一本帖的学生来说,作为习作的过渡,十分必要。
        2.发挥学生的个性,在变通中求新意。
        在上述基础上,教师以学生所学字体的特性为依据,并着重抓住这一字体在艺术上的可变性,作用笔、结构、章法方面的分析与演示。让学生理解这种种可变性与所学字帖既有艺术原理上的一致性,又有艺术手法上的多样性。
        3.由简到繁,逐步引“出”。
        作为习作,要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书写的字数要由少到多(如,一个成语、一句诗、一首诗);书写的形式先实用章,后有题款、钤章的艺术章法。
        以上是书法教学的初步探讨。根据10多年来的实践,这种教法是行之有效的,一般没有书法基础的同学,通过约25周、每周两学时的楷学教学,通过学了楷书之后约21周、每周两学时的隶书教学,就能够各自写出了习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