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高万里
[导读]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在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体育教育使他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高万里
        延安市安塞区镰刀湾镇中心小学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在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体育教育使他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趋势。
        所谓体育素养,就是指以个人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为基础,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所形成的关于体育行为和能力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是人们正确认识体育并开展体育活动的思想指导。
        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健康意识的培养。以健康锻炼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二是体育文化的培养。
        三是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有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两个内容。健康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状态的健康,还有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健康,它是运动素质的基础保证,在健康素质基础上进行运动锻炼,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更好的适应体育锻炼。
        四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强烈的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意识受到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五是体育品德的培养。体育品德反映的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是关于体育的道德规范。体育品德的养成可以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


        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地方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同时,虽然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但是在体育活动中,一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与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不符。
        另外,很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没有从自身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出发,而且也没有形成持久、稳定的动机和习惯,往往目的达到就停止进行体育锻炼。
        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可以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强烈的运动动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教师要积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环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这样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现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选择符合中学生特点的、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的体育活动与项目,同时,也要考虑到趣味性和娱乐性,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次,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锻炼的手段上,应该丰富多样化,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特征,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应该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提高他们体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注重他们自身体育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品德,做好学生的引导作用。另外,也应该适时对他们进行培训,更新他们的体育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体育素质培养的技能和水平。
        体育教学应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能只教给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加强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他们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