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句法、语用环境互动视角下“名词”进入“很X”的条件与识解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樊亚丽
[导读] 副名搭配为非常规结构,并不是所有“名词”都可以进入“很X”结构。
        樊亚丽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副名搭配为非常规结构,并不是所有“名词”都可以进入“很X”结构。这与该结构的语言环境紧密相关,包括(1)语义环境:隐喻转喻认知操作与突显属性特征;(2)句法环境:相邻吸纳原则与句法省略或隐藏;(3)语用环境:情景语境与经济原则。语义、句法和语用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下“名词”才能进入“很+X”结构。基于此笔者归纳出可以进入该结构的“名词”的条件式。语义、句法与语用之间的互动更深层次体现的是语言本体和语言发展及言语交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的研究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解释新兴语言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关键词  “很+名词”;“语义环境”;“句法环境”;“语用环境”;“互动”

一 引言

“很中国、很凡尔赛、很打工人、很专业”等“很+名词”现象不断出现在日常交流中和网络文案上,看似不合语法规范,却并不影响其语用功能。根据李然(2017)、张雪莹(2017)的历时研究,元明时期已有“很+形容词/动词”的用法,而“很+名词”结构近代才出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大批学者开始注意到这一新奇结构,主要代表有如桂诗春(1995)以问卷方式考察该结构的使用范围和用法的合法性;邢福义(1997)提出“很淑女”用法受“很+X”结构槽影响,名词表达形容词性语义;王寅(2009)从构式压制和传承的视角解释“很N”构式的语义是名词在程度副词修饰下突显属性特征义,其存在的理据是语义的可理解性、语用的经济性及“很+形容词”构式的传承;张谊生(2019)考察了一大批单音节名词和动词进入“很X”构式后转化为形容词或处于形化的临界状态的现象,并分析其演化机制和表达功用。前人的研究多聚焦于“很+名词”结构本身,缺乏对其所处环境的全面考察,虽指出“名词”进入“很X”构式的语义特点,并未明确指出可以进入该结构的“名词”符合的条件。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尝试在语义、句法和语用环境的互动视角下分析“名词”进入“很X”的条件与识解过程。

        二 “名词”进入“很X”的环境

“名词”需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够进入“很X”结构?形成的“很+名词”结构如何理解?这两个问题与该结构自身及其所在的句子有紧密联系,主要涉及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维度,且这三要素都不能独立于语言本体而存在,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于语言本体以体现语言的交际本质。
2.1语义环境:隐喻转喻认知操作与突显属性特征
语义是三要素中最基本的,上节笔者总结前人研究发现“很N”的构式义是突显名词的属性特征义,程度副词“很”的程度义表程度等级高。在句子中“很+名词”与其它成分存在聚合关系。要了解语义环境,不妨从描述主体(Argument)、属性特征(Attribute)和程度义项(Degree of Attribute)三方面来解读,举例如下(例子来源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微博):
表1  “很+名词”例句语义分析
例子    描述主体    属性特征    程度义项
(1)这解说字正腔圆,很北京。    1.北京
2.解说的语音语调    1.方言音字正腔圆
2.字正腔圆    1.方言字正腔圆程度高
2.字正腔圆程度高
(2)男主角麦,固然俊朗、原始、很man。    1.Man
2.麦    1.男人味
2.俊朗男性    1.男人味程度高
2.俊朗男人味程度高
(3)不让自己显得土,显得很农村。    1.农村
2.自己    1.落后贫穷
2.人气质土    1.落后贫穷程度高
2.人气质土程度高
(4)以前被人问怎么这么白,可以很凡尔赛地说“天生的”。    1.凡尔赛(法国宫殿,后形成一种特定文化)
2.我说话的方式    1.凡尔赛文化即低调地炫耀的特点
2.低调炫耀地说话方式    1.低调地炫耀的程度高
2.低调地炫耀的说话方式表现得程度高
如表1所示,“很+名词”的描述主体往往有两个:一个是“很+名词”内部的“名词”(Argument1),因为在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这个偏正关系中,无论是抽象名词还是具体名词本身都具有指称性,可以作为描述的主体,突显自身的属性特征义(Attribute1);另一个是“很+名词”外部的人或事物或事件或动作(Argument2),这取决于“很+名词”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或修饰成分,可以指向主语、宾语、表语、谓语,从而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补语、宾语、谓语或状语,此时突显的是语义指向对象的属性特征义(Attribute2)。而且笔者发现在包含“很+名词”的句子中,内外属性义的程度等级都变高了。在理解包含“很+名词”的句子时,会存在一个由内而外映射的过程,在表层语言形式上是从Argument1到Argument2的映射,而在深层语义上则是从Attribute1到Attribute2的映射,这个映射过程就是我们隐喻认知能力起作用的过程。因为属性特征可以看作描述主体部分特征,这个整体代替部分的过程则是转喻认知能力起作用的过程。
经过归纳笔者发现与包含“很+形容词”的句子只突显其修饰对象的形容词性特征不同,包含“很+名词”结构的句子存在两个指称对象,其属性特征义可同时突显,即突显“名词”对象本身的属性特征义和“很+名词”整体修饰的对象的属性特征义。理解包含“很+名词”结构的句子时要先后经过隐喻和转喻认知能力的运作,隐喻操作后可以对转喻的诸多属性义进行限制甄选。内外这两个属性特征义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关系的远近亲疏或者相似性程度决定了我们对“很+名词”结构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2.2句法环境:相邻吸纳原则与句法省略或隐藏
刘辰诞(2008a: 204-210;2008b: 221-244)提出相邻吸纳(adjacent attraction)原则,该概念源于完形心理学的相邻原则(principle of proximity)。相邻吸纳现象就是完形心理学的相邻原则作用于语言结构的结果。语言表达式中,两结构如果在语义上紧密相关并在句法上频繁处于相邻位置,为语言表达的某种需要,会互相吸引最终融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相邻吸纳原则。相邻吸纳原则是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基本认知规律在语言结构组织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语言结构创新的动因之一。笔者预测“很+名词”结构是“很+是/有/像+名词”结构执行程度副词“很”吸纳动词和介词“是/有/像”操作的结果。原因主要有三条:(1)句法规则允许副词修饰动词“是/有”及其宾补成分和介词“像”引导的介词短语,比如“很像军人(的样子)”、“很有夏天(的味道)”、“很是(条)男子汉”。(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评价事物/事件属性及性状特征的程度等级时或者表达褒贬色彩时常用程度副词修饰谓述部分来表达。程度副词“很”经常和“是/有/像”相邻使用,句法位置紧邻且表达内容贴近生活。这为构成相邻吸纳提供了充分条件。(3)人们言语交际中倾向于较少语言表达更多的语义内涵。“很”吸纳“有/是/像”后的“很+名词”结构常常可以表达异样感觉,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王寅 2009)。
相邻结构吸纳后呈现出句法的省略或隐藏,随之产生新的语义效果。

那么语义表达需求、句法环境或名词类型等因素影响,某些吸纳并未完成,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有/是/像”没有省略的现象,如“很像女人”和“很女人”都存在我们的表达中。这在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一些旁证。朱德熙(1984:196)认为“副名构造”中省去了“是”或动词脱落。于根元(1991)曾提出汉语“有/是”之类没有动作的动词有时露面有时不露面,如“很(有)气派”。而且他指出“有/是”在“有/是+名”结构里有时不只表示具有或者确认,还表示程度的加强如“有力气”、“是个男子汉”,这时再和很连用往往可以省略如“很(有)个性”,“(有)个性得很”。他还指出有时“是”和“像”通用,“像”也可以不露面如“不(是)哥们儿”也可以说“不(像)哥们儿”,“是/像”可以隐藏。可见“有/是/像”省略或隐藏的现象常有发生。
这也正验证了语言演变过程中常经历的重新分析过程,“很”+(“有/是/像”+“名词”)→“很”+“有/是/像”+“名词”→(“很”+“有/是/像”)+“名词”,即A+(B+C)→A+B+C→(A+B)+C。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倾向于把相邻紧密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体现在认识语言结构中就是容易把句法相邻紧密的结构看作一个认知完型。根据相邻吸纳原则,“很”可以吸纳“有/是/像”,不仅“很+有/是/像+名词”可以隐藏“有/是/像”如“很(有)中国(特色)”、“很(像)阿Q”、“很(像)土拨鼠”、“很(有)诗意”“很(像)水货”“很(有)凡尔赛(风格)”、很(是条)男子汉等。
2.3语用环境:情景语境与经济原则
情景语境与语义环境和句法环境紧密联系,是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体现在情景语境包含了言语交际与传播中言者和听者在具体场景中的互动,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是语言本体外部的影响因素。因此情景语境与言者和听者及会话场景有关。据此,施春宏(2001)曾提出将语境分为三种:
(1)公知语境:即大众化语境,是长久语境。在理解和使用上往往具有现实同一性,大致同词典义的知识背景。
(2)特定语境:是临时语境。会话发生临时的背景内容,不涉及具体词典义。
(3)局部语境:处于公知语境和特定语境之间,与两者无明显界限有交叉,由于交际者文化背景、知识背景不同而在理解上形成的差异。因为很难说有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公知的语境,它是一个过渡性语境。
这一分类观点是对言语事件发生的情景语境的分类。笔者认为公知语境和特定语境是几乎每个交际过程都涉及的语境知识,偏客观;而局部语境则是言语事件完成时我们对交际者理解的反推,较主观。结合上文我们的论证,理解包含“很+名词”的表达时涉及“名词”本身的属性特征义和该结构整体的语义指向对象的属性特征义的隐喻映射和转喻突显。交际者对属性特征义的理解与语境有关,如(14)如何才不让自己显得土,显得很农村?其中“农村”词典义为“(名)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这是交际双方一致的词典描述义,即公知语境。特定语境是语言发生时特有的语境,讨论的是个人气质“土”不够时髦,所以很农村。那么局部语境是交际双方对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的人或事物“土”的一面的理解,因个人背景知识、文化背景不同可能存在差异,可以联想到“农村信息落后、道路尘土飞扬、农村人干农活灰头土脸很辛苦等”有所不同。但大体上理解的差异并不大,这是有效交际的充分条件。
在言语交际时,交际双方在互动中会尽可能使对方理解,在公知语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给出更多的信息充分展现特定语境,从而缩减局部语境差异,成功交际。同时,为了表达不费力,在语言的不断使用中,人们倾向于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即语言经济原则。“很+名词”结构相比较于“很+有/是/像+名词”结构在形式上比较简洁,而在语义上并没有减弱表达属性特征的程度义。如:“很女人和很像女人、很个性和很有个性、很中国和很像中国”等。

        三 语义、句法和语用环境的互动
        
“名词”能够进入“很X”形成“很+名词”是语义、句法和语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包含“很+名词”的句子在语义上存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操作过程,在句法上“很+名词”是“很”吸纳“是/像/有”的结果,在语用上由于该结构简单、语义丰富且用法新奇而颇具经济性,不断有新的名词进入该结构。三要素缺一不可,共同促成了“很+名词”结构的产生及逐渐规约化发展。结合以上三要素,笔者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公式,对可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名词”进行预测:
?(Argument2的Attribute2+是/像/有+Argument1的Attribute1)→ ?(很+Argument1)
凡是符合认知隐喻结构“Argument2的Attribute2(“很+名词”语义指向的对象的属性特征义)+是/像/有+Argument1的Attribute1(“很+名词”中的“名词”的属性特征义)”的“名词”(Argument1)都有进入“很X”的可能性,都能理解,只是存在语用频率差异和理解可及性差异。该预测表达式中两个属性特征义之间以“是/像/有”联接,原因有二:其一,两者存在隐喻和转喻关系,以“是/有/像”联接则是将关系突显的一种手段;其二,在句法环境上“很”吸纳“是/有/像”而隐藏,在表达式中突出以便清楚突显前后属性特征义的隐喻关系。

        四 结语

语言结构不能独立于语句环境来理解,语义、句法和语用环境是认识语言的三要素。“很+名词”这一新兴结构的语言环境包括(1)语义环境:隐喻转喻认知操作和突显属性特征;(2)句法环境:相邻吸纳原则与句法省略或隐藏;(3)语用环境:情景语境与经济原则。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名词”符合条件式:?(Argument2的Attribute2+是/像/有+Argument1的Attribute1)→?(很+Argument1)才能进入“很X”结构。该条件式揭示了“很+名词”及其语句环境的内在联系,为该结构的理解提供一种新奇的解读方式。语义、句法与语用之间的互动能全面地反映语言本体和语言发展及言语交际之间的联系,这种互动的研究视角还有待深入研究,为解释更多新兴语言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桂诗春1995  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李  然2017  “很+名词”构式的语法化,《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刘辰诞2008a  结构边界统一体的建立:语言表达式建构的认知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刘辰诞2008b  《结构和边界——句法表达式认知机制探索》,山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施春宏2001  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中国语文》第3期。
王  寅2009  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造语法分析法——基于“压制、突显、传承、整合”的角度,《外国语文》第4期。
邢福义1997  “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语言研究》第2期。
于根元1991  副+名,《语文建设》第1期。
张雪莹2017  “很N”构式的构式化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第6期。
张谊生2019  “很/太+名/动”的形化模式与演化机制及其表达功用——兼论程度副词在相应组配中的四种功用,《汉语学习》第5期。
朱德熙1984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