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薛林
[导读] 学校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突出职业能力教育

        薛林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621000,
        摘要:学校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突出职业能力教育,结合地方本科艺术院校的实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逐步凝练出“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绵阳、面向四川、辐射全国,为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服务面向,改革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一直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以应用转型为契机,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逐渐形成“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一)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学校制定《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16-2020)》,按照有利于推进整体转型、产教融合等为导向,围绕地方发展战略、优势产业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2016年9月,学校将二级单位调整为8个二级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教学部,按照音乐舞蹈、新闻传媒、美术设计、文化经济管理及传统文化五个大类对34个本科专业进行相应归类,构建有利于向应用技术转型的内部组织机构,使学科结构与区域内的其他本科高校错位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基本类型定位,确立符合学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对接地方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一线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一)“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科+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突出职业能力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地方本科艺术院校的实际,逐步凝练出“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两大”即“基础大课堂、实践大舞台”。学校结合艺术院校专业及学生特点,要求学生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迈出传统教室、走上实践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通过大量的专业实践实训和社会实践平台,以“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业态环境中得到锻炼,实现与社会需求、就业岗位直接对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结合”即“艺术与科技结合、专业与产业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把握现代科技在艺术创作、艺术应用、艺术推广等项目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技能。同时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行业紧密联系的实践实训平台,实现“学生作业到作品、作品到产品、产品到商品”的转化,做到“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达到教育、艺术、商业及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
“分段式”即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大一、大二的基础理论、基本专业技能学习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大三、大四的专业综合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就业为主的实践阶段。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使“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在与政府、行业、企业共享资源、深度合作的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全过程。同时推进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覆盖、全参与,多元融合,协同育人,实现“六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共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共同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各二级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各专业负责人均带领本专业教师到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进行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岗位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前期调研,并组织召开了学校转型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2015年、2016年分别邀请了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西昌学院校长夏明忠、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执行会长夏洪、绵阳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蒋勇及相关企业优秀代表对学校转型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同时,在制订2016、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均邀请了企业、行业人员参与制订,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邀请绵阳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蒋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邀请了绵阳市电视台杨朝晖、林欢,环境设计专业邀请了绵阳市美术馆、绵阳市博物馆等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步固化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技能主要在校内课堂,注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表达与沟通及学会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实践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讨论式、团队式的项目化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一)强化实践教学平台
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学校建立了实验实训场室140余个,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能较好的满足各专业校内实践实训需要。如雕塑专业的雕塑实训中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录音棚、动画专业的无纸动画工作室、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化妆实验室、音乐类各专业的录音工作室、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室、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陶瓷鉴定与文物修复工作室等。
2.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建立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四川梓潼实践实训校区暨大学生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西部写生创作基地”三个自有实践教学基地以及“绵阳市药王谷”、“绵阳仙海湖”、“绵阳市博物馆”等校外具有艺术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30多个,为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就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3.校企共建实践实训平台。学校与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绵阳电视台、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绵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共同拟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施方案,共同培养行业企业当前所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行业企业,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为就业搭建了专业实践、实训平台。
(二)完善“三层次、四平台”实践教学体系
1.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学校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训练、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三个层次,并构建了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工作室、专业竞赛、团队创作和社会服务”四个平台,形成了“三层次、四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2.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比例由原来的20%调整到30%—35%左右。同时将社会实践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13个学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学校不断加强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确保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指导教师的资质合格率逐年提高,严格控制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学生人数。学生以毕业汇报演出、毕业展览、实际项目(如剧本、微电影、策划方案等)等多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4.学校积极探索适合个性化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施拔尖创新艺术人才选拔与培养工程—“星梦学子计划”,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实施以来,培养出了如陈翔、闫俊、马佳玉、余佳、孙艺昕等一批相关业界新秀。
四、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一)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展览、演出和比赛活动,学校校园内外已经形成演出、展览和比赛融为一体的校园艺术博览文化。近5年来,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比赛、演出450余项,300多人次获得各类奖项2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50余项。2017年组织参加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我校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
(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
学校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开展学生创业、企业招聘、创新示范教育等系列活动,不断将就业创业意识融入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积极利用学校“文化科技产业示范园”的创业平台资源,指导和帮助了一大批学生到园区进行创业,2016年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5.20%。如大二学生何久腾创办了大学生校园网络服务平台——四川快到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三学生罗遥创办了四川大喇叭科技有限公司,大四学生王珂创办了21克婚礼定制,郭登辉创办了蒂凡国际教育等微小企业,我校在校学生现已在园区创办32家微小企业。
(三)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明显增强
根据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近三年对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情况来看,我校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反映较好,整体满意程度为85.9%。
学校实施的“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行业及社会需求对接、专业实践训练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学生就业创业与产业行业发展对接,实现了“教训产研创”一体化,大大提升了学生专业综合实践、实训能力,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对接,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较快的适应岗位需求,高度评价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
学校将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两大三结合”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彰显特色,努力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民办文化艺术院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