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安
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第一小学 贵州黔西南 561500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发生着变化。“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等“呼声”日愈高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明确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校组织2020年秋季学期教师“抱团成长”优质课大赛,我报名参加。我选的题是《扁鹊治病》。
《扁鹊治病》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故事两则》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名医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候,每次都指出蔡桓侯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而蔡桓侯却不听劝告,最终病重身亡。警示人们要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叙述条理清楚,情节生动,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的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的思维正向抽象的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基于教材分析,故事叙述的条理清楚,有不少表示事情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如“过了十天”“十天后”等提示了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基于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的教学定位于两处:一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品质,从而读懂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案例描述
本案例仅对课堂教学中的两个片段进行描述。
片段一:在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故事人物扁鹊和蔡桓侯之后,我对学生说假如我们穿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遇到了扁鹊。扁鹊请我们帮助他填写《蔡桓侯病历表》。提示学生拿出我课前放在他们桌厢里的含有“时间”“病人姓名”“主治医生”“诊断顺序”“诊断时间”“诊断结果”“治疗方案”“扁鹊的行为”“蔡桓侯的态度”等项目的《蔡桓侯病历表》,同时,PPT课件出示该病历表。提出要求:4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完成任务。课文中扁鹊四次见蔡桓侯。我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扁鹊第一次见蔡桓侯的重点词语填写病历表,然后分配任务:指定每一个组只负责填写一次扁鹊见蔡桓侯的相关内容,分别填写第二、三、四次的相关内容。孩子们在接到任务后都一头扎进书里寻找问题的答案,随后开展热烈的讨论,定论,填写表格。最快的小组在3分钟后便完成了学习任务,最慢的小组则花费了近5分钟。待孩子们全部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便是汇报交流。每个大组都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一组填错一个空的,每一位孩子都认真地听取他人的汇报。
片段二:在完成了“片段一”的教学任务后,我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语“站了一会儿”“只看了几眼”体会出扁鹊医术高明。
紧接着,我逐一出示课文中描写扁鹊语言及蔡桓侯言行的语句指名读,从而引导孩子们自读自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从而读懂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在出示“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还会加深。”这一句时,我说:“哪位同学来模仿扁鹊的语气读一读?”我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起了他可爱的小手。我示意他读,他读时停顿、轻重音都读得很好,还拖了很长的尾音。我一听,他没有读出扁鹊着急的语气!然而,他老气横秋的语气有点像影视剧中一些老人说话的语气。我该如何评价呢?稍一迟疑,我说:“读得很好!模仿得太好了!就是一位老中医的语气。老师都模仿不来!”我话音刚落,教室里一片笑声。我赶紧说:“掌声鼓励!”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案例评析
回顾本节课教学,我认为基本实践了课前的教学理念并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本节课中,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这堂课中的这两个片段主要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课堂中学生是主人,我只是引路人。
在“片段一”中,我首先叫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他们自主学习。然后创设了一个穿越的情景,把学生引入学习中,以扁鹊第一次给蔡桓侯看病为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有适用的方法。在整个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汇报学习成果,而我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过程来看,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说明他们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从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来看,每一位孩子都认真听取他人的汇报,并没有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而是实现了同伴互助学习;从学生们令人满意的学习成果来看,他们在学习中思考了,探究了,所获的知识是自己思考、探究而得,不是听我对知识点的逐一讲解而获。
在“片段二”中,我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读自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从而读懂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同学们!我们从这一句话可以体会到扁鹊医术高明。”式的“填鸭式”教学。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学习,只是引导学生披荆斩棘、昂首阔步地走在体会人物品质的大道上。
当课堂中学生是主人,我只是引路人时,我不再口干舌燥地演说,真好!学生不再听得昏昏欲睡,真好!做到了“授人以渔”,真好!
二、在课堂中捕捉学生闪光点,多用激励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评价基础,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鼓励为出发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尽可能地挖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关注发展目标和发展潜力,寻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最佳策略的评价。
在“片段二”中,我要求学生模仿扁鹊的语气读“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是不治还会加深。”初衷是希望学生能读出扁鹊着急的语气,从而引导全体学生体会扁鹊为病人着想、尽职尽责的高尚医德。而那一位男同学没有读出扁鹊着急的语气,说明他上课没有跟着我的思路走。然而,他老气横秋的语气有点像影视剧中一些老人说话的语气。让我想到了扁鹊是一位老中医。于是就有了“读得很好!模仿得太好了!就是一位老中医的语气。老师都模仿不来!”的评价。假如我当时说他批评他一顿,可能会让他失去自信心,在以后的课堂中不再积极主动地思考、发言,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在本堂课中其他学生也因为害怕受到批评而不敢发言。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准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在课堂中。我们要捕捉学生闪光点,多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自信满满,乐于学习。
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为人师者不可强行剥夺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权。
“活到老,学到老。”课程改革,我永远在学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