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 《孙子从美国来》深刻反映了中美两种文化触碰下的人物冲突,影片以杨叔和布鲁克斯的相处为基点,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别样的爷孙情。细细揣摩影片,人物在交际活动中,所说出的交际话语都带有某种特殊会话含义,不管是合作原则的违反还是指示语的使用,剧中人物在交际过程中的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都能展现出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某种心理。
关键词:合作原则;人称指示语;孙子从美国来
《孙子从美国来》是由导演曲江涛指导的一部反映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爷爷和美国孙子在一起相处的日常,影片充满了欢笑但却不乏温情。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杨叔”的儿子杨栋梁带着交往中的美国女友以及美国女友和前夫所生的儿子“布鲁克斯”一起回家看望杨叔,但由于工作需要,杨栋梁和女友需要立刻奔赴工作地,于是“先斩后奏”将“布鲁克斯”留给老杨帮忙照看,老杨一开始极度排斥甚至讨厌这个外国孙子,但在之后的慢慢接触中,老杨逐渐喜欢上了这个美国孙子,最后也完全接纳了布鲁克斯。影片可以说是欢笑中带着眼泪,在对老杨和布鲁克斯的相处日常发笑的同时,也对最后爷孙俩的分开感到伤感 。作为一部经典的影片,除了故事情节的令人动容,剧中人物的话语也极其值得我们研究,剧中出现的人物不多,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杨叔”“布鲁克斯”“王站长”“杨栋梁”以及“刘叔”等人,从影片中他们的一些对话言语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本文主要借助于合作原则、人称指示语等语用学理论来解析剧中人物在交际活动言语下所隐藏的心理活动。
一、合作原则的违反
合作原则是由语言学家格莱斯所提出来的,涵盖于语用学之下的极其重要的语用学理论之一。主要包括了数量准则,质量准则,方式准则以及关系准则等四项基本准则。在他看来,为了能够使自己与他人的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人们应当尽量遵循着这些基本准则。然而,在我们交际中,合作原则并非一个硬性制约,并不是非遵守不可。有时,人们为了表达某种言外之意或者真实内心想法,则会有意不遵循以上四条基本准则,从而使自己“话中有话”,格莱斯将这种因为对合作原则的故意违反而产生的会话含义,称作”特殊会话含义”。《孙子从美国来》影片中的一些主人公都通过合作原则的违反来表示某种特殊的会话含义,因此从对合作原则的违反去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话语,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话中话”,进而可以解析人物的心理。
(一)数量原则的违反。
所谓数量原则,指的就是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人们所说的话语量应该恰当满足在交际过程中实际所需要的信息量。简单的说,即就是指在交际过程中,所给出的信息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孙子从美国来》中主人公杨叔的儿子就故意违背了数量原则,进而产生了一些特殊会话含义。
① 杨叔:不是,我问的是他是谁家的娃娃?
杨栋梁:爱华和他前夫的,不过现在是咱杨家的。
此段对话中,杨叔只是问了布鲁克斯是谁家的小孩,杨栋梁只需要回答布鲁克斯是爱华和他前夫所生的就好,而杨栋梁在回答了是爱华和他前夫的孩子后,又补充了一句“不过现在是咱们家的”这句话显然在交际中是不需要的,对话人并没有询问与之相关的话题,补充说出这句话显然超出会话所需要的信息。从这段对话来看,杨栋梁故意违反了数量原则,是怕自己的父亲不能够接受布鲁克斯,不能把布鲁克斯当作自己的孙子,所以他在回答了所应回答的信息后,又补充了一句,是想向父亲表明即使布鲁克斯不是自己的所生的,但他现在属于我们,属于我们家,是我的儿子也是你的孙子,希望自己的父亲不要有所排斥与芥蒂。
(二)质量原则的违反。
质量原则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不要说自己明明知道是虚假、不切合实际以及一些尚未证明、还有待证实的话。即指所说出的话要真实、可信。在交际中,一旦有人说了一些明知虚假的话,那么可以界定这个人违反了质量原则。《孙子从美国来》中,主人公杨叔在交际过程中就曾违背了质量原则,说了一些自知虚假、与实际不符、不真实的话。从杨叔故意违背质量原则来看,我们同样可以解读杨叔此时的心理。
① 杨叔:谁呀?
王站长:你在家呢,我怎么听见屋里有人哭呢
杨叔:你听错了
王站长:开下门呗,我把合同给您拿来了,您老看看
杨叔:明天再说吧,我正在浇花呢
这段对话中,杨叔违反了质量准则,其目的无疑是为了“隐瞒”。对话中,王站长突然到来,听到屋里的哭闹声,向杨叔询问,而杨叔却回答了一句听错了,其后当王站长以合同之事为由要求杨叔开门时,杨叔却以正在浇花为由拒绝了王站长的要求,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杨叔正在捂着布鲁克斯的嘴不让他叫唤而非真的在浇花。杨叔这里故意说了假话,给出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信息,其目的就是为了隐瞒布鲁克斯的存在,为了不让人们发现布鲁克斯。杨叔之所以想要隐瞒布鲁克斯的存在,无非就是怕遭人非议,怕村里人知道了他有个美国孙子而笑话他,想要保留自己的脸面。就像在影片中杨叔曾对布鲁克斯所说的话:你说你要不是个外国人多好,即便是拖着油瓶子我也认了,你长得跟个小鬼一样,让村里人笑话我。”于杨叔而言,也许他并不排斥布鲁克斯做他的孙子,只是对布鲁克斯是外国人的身份有所芥蒂,害怕遭到村里人的笑话。
(三)关系准则的违反。
关系准则要求我们在交际活动中,所说的话语要与所谈论的话题有一定的联系,“答为所问”,在交际过程中不说与话题无关、不切题的话。但通常在人们与他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有时会遇到自己不想回答或者难以回答的话题,这时的人们往往会说一些与话题毫不相干的话或者通过转移话题来回避问题,从而也就造成了关系原则的违反。剧中有以下人物对话违反了关系准则,首先是杨树和杨栋梁在电影开头的对话:
① 杨叔:那娃娃是谁家的?
杨栋梁:那娃娃叫布鲁克斯,爱华把她接过来就是想换个环境,散散心,他刚好放假嘛。
在这段对话中,杨叔问儿子杨栋梁布鲁克斯是谁的孩子,而杨栋梁并没有直接回答布鲁克斯是谁的孩子,而是介绍了布鲁克斯的名字,表明接他过来的原因,说了一堆与杨叔的问题不相干的话,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杨栋梁故意说了与问题无关的话,刻意逃避了父亲的问题,企图用一些不相干的话来绕开父亲的问题,将父亲的关注点分散到别的事上,目的就是不想正面回答父亲的询问,不想让父亲觉得布鲁克斯是女友爱华与前夫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对布鲁克斯心有不满,心有隔阂与芥蒂,从而对布鲁克斯有所抵触。
除了电影开头杨叔和他儿子的对话中,杨栋梁违反了关系原则,在电影中间,王站长与杨叔的对话中,杨叔也故意违反了关系原则,说了与题无关的话:
② 王站长:杨叔,就是我早上跟你说的那个办皮影班的事,你觉得咋样?
杨叔:不是,那个啥,你看我今天没有带钱,我改天把钱给你送来
在这段对话中王站长询问杨叔办皮影班的事,而这时的杨叔也并没有直接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也完全没有对办皮影班的事有所表态,而是说今天没带钱回头给他送过来,他的回答与王站长的问题毫无关联。这里杨叔故意回避了王站长的问题,说了与题无关的话,是因为自己从王站长那里拿了牛奶,拿人手短,所以自己不好直接拒绝王站长的请求,但自己又不愿意答应王站长出山办皮影班,所以选择说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回答,来刻意回避问题,避免尴尬。
(四)方式准则违背。
所谓方式准则简单的说就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人们说话要清楚直白、直截了当,所说出的话要避免晦涩隐晦、避免产生歧义。《孙子从美国来》中,在杨叔与王站长的一段对话中,同样出现了违背了方式准则。
① 王站长:一个乡文化站的领导变动,昨天刚下的文,今天就传得满城风雨,不好
杨叔:你咋啦
王站长:我升了
杨叔: 生了?生男生女了?噢,我明白了,你又升官了。
此段对话发生在杨叔去找王站长要牛奶时,这时王站长刚升官,满脸得意,一嘴官腔,杨叔问他咋啦,他说他升了,这里他所要表述的是他升官了,而杨叔也明白他所说的意思,但杨叔却故意问他是生男生女了。这里杨叔故意借用升官的“升”和生孩子的“生”的谐音,将他说的升官理解为生孩子来调侃王站长,同时表现了杨叔对于王站长升官的不屑,以及对王站长升官后所做出的表现以及所说出的话语的反感。这里杨叔同样违反了方式准则,他没有直接表现出自己的不屑一顾,相反而是借助于升与生的谐音来调侃王站长,使得词汇产生歧义,以一种更加迂回委婉且诙谐的方式表述自己的不屑。
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指示语也是属于语用学理论范畴下的一种理论,是语用学这一学科中所包含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所谓指示语简单说就是指用来表示所指示信息的词语。本文主要借助于指示语中的人称指示语来分析解读人物心理。
(一)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第一人称指示语主要以包括我、我们、咱和咱们等在内的第一人称代词为代表,用来表示或者指代参与了交际活动的说话人自己。”在影片《孙子从美国来》中,剧中人物在指示第一人称时,没有直接用“我、我们”等词,而是利用了一些亲属称谓词来指示第一人称,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听话人与说话人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使得交际更加顺利。
① 王站长:布斯,跟王叔说说你家新疆那儿的,怎么那么白呢。布斯,叔问你话呢,小朋友要懂礼貌知道不(抢走布鲁克斯玩具)
布鲁克斯:笨蛋,还给我,笨蛋还给我,笨蛋
这里,王站长借用了亲属称谓词“叔”作为第一人称指示语,来指示“我”本人。我国长久以来就存在着传统的等级关系,下级服从上级,小辈尊敬老辈,王站长这里不用“我”,而用“王叔、叔”指称自己,从而彰显了自己的辈分,提升了自己的身份。另外,用“叔”等一类词来指称自己,更容易拉近自己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让听话人从心理上更加感受到归属感与认同感,比直接用“我”更显得有生活气息与亲近感。王站长与布鲁克斯此前并不认识,没有见过几次面,甚至没有进行过交流,但在这段交谈中,王站长用“王叔”等可以直接显示亲属关系的词来指示自己,似乎想要拉近自己与布鲁克斯的关系,让布鲁克斯不要对自己有距离或陌生感,同时也可以展现出一种与布鲁克斯的熟络感。
② 杨叔:布斯,你喜欢爷爷吗
布鲁克斯:喜欢
杨叔:爷爷也喜欢你
这里杨叔同样也借用了亲属称谓词“爷爷”来指示第一人称,这里的“爷爷”指示的就是杨叔本人。在这段对话中,杨叔用“爷爷”来指示自己,既可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与布鲁克斯的关系,又可以拉近与布鲁克斯的关系,给人亲切之感。再结合影片,这段对话的产生是布鲁克斯快要离开时,这时的杨叔和布鲁克斯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面对布鲁克斯的离开,杨叔非常不舍,这里杨叔用“爷爷”来代替“我”,淋漓尽致的反映了杨叔对于布鲁克斯的喜爱。从一开始的排斥反感到最后的不舍疼爱,从杨叔的话语中可以很好的得以展现。
(一)第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第二人称指示主要以包括你、您、你们等在内第二人称代词为代表,表示实际参与了言语活动的受话对象。”《孙子从美国来》中,剧中人物在进行第二人称指示时,没有直接用“你”,反而用了其他词来指示交际对象,具体交际活动如下:
① 爷爷:布斯,我娃咋了,布斯
布鲁克斯:想妈妈了
此段对话发生在布鲁克斯的妈妈离开很长一段时间后,布鲁克斯在晚上闷闷不乐,杨叔在他身边进行询问与安慰时。在这段对话中,杨叔在称呼布鲁克斯时,没有直接用“你”,而是用了“我娃”来指代布鲁克斯,这里的“我娃”可以看作为一个第二人称指示语。当时的布鲁克斯陷入对妈妈无尽的想念,所以面对布鲁克斯的闷闷不乐,此时的杨叔对布鲁克斯充满了疼爱,杨叔用“我娃”来指示“你”,使得语气更加柔和,话语更加亲切,似乎想让布鲁克斯感受家的温暖以及对他的疼爱,同时,“我娃”一词的使用也能展现出杨叔对于布鲁克斯打心眼里的接纳,此时的杨叔已经完全把布鲁克斯当作自己的亲孙子一样来看待。
(二)第三人称指示语的使用。
“第三人称指示主要以包括他、她、 它等在内的第三人称代词为代表,表示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双发所谈及的不参与交际活动的第三方。”影片中,在谈及交际活动以外的人时,说话者没有用第三人称“他”来指示,而是用了“人家”来指示,所隐藏的含义也尤为丰富。
① 王站长:刘叔,看见杨叔没?
刘叔:没看见,可能还在家吧
王站长:天都黑了,还磨蹭啥呢他
刘叔:人家现在是头牌,肯定要来迟点
此段对话是在杨叔迟迟未到皮影戏演出现场,王站长询问刘叔看没看到杨叔时发生。在这段对话中,刘叔在指示杨叔时,没有用“他”,而是用“人家”,这里的“人家”等同于第三人称中的“他”。相比于“他”,“人家”一词更展现出一种嘲讽、调侃、不屑、挖苦之感,刘叔这里用“人家”作第三人称来指示杨叔,可以感受到刘叔对于杨叔迟迟不到现场的一种调侃与讽刺,用一种较为讽刺的语气来陈述自己的内心对杨叔迟迟未到场的些许不屑与不快之感。
结语
无论是合作的违反还是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孙子从美国来》中的人物所说话语的含义是极赋内涵的,都展现了人物在那时那刻那地的交际活动中的心理。借用合作原则的违反以及人称指示的使用都帮助了说话人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心理的想法,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总之语用学所涵盖的诸多内容对于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来说都是极其有帮助的,从语用学角度去分析人物的会话某种程度上可以解析人物的心理,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车成均.现代汉语人称指示研究[D]. 吉林:延 边 大 学,2010
[2]孟昕颖.论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内涵[J].电影文学,2017,(07):113-115
[3]徐晓娟.张东力.孙悟空遇上蜘蛛侠: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的文化观念[J].电影评介,2016,(21):44-46
[4]冯红霞,杨春红.语用学视角下的指示语研究综述[J]. 语言研究,2015,(02):134
[5]郭剑.与第一人称相关的人称指示现象的语用解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6]钟敏君,于学勇.违反合作原则视角下的会话含义研究[J].戏剧之家,2020,(01):190-191+207
作者简介:刘俊,女,贵州贵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