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梅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阜阳 236008
摘 要:本篇文章将目光集中于学前儿童这一群体,分析了学前儿童共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和探究可以让相关教育人员认识到共情培养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前儿童的共情能力,让儿童培育更好的适应于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共情能力;亲社会行为;影响分析;策略探究
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时代对于人才的定义也在不断的转变,在现今时代不仅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更加严格,同样对于人才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个人品质的衡量,亲社会行为往往是一个较为标准的衡量卡尺,亲社会行为是指通过合作、分享、捐赠等不同方式让对方获益,同时让自己的心情愉悦,从这也可以看出亲社会行为对于个人的思想品质高低有着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也有着较高的帮助,而学前儿童如果可以树立亲社会行为的习惯也可以有效的保证儿童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在提升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儿童的共情能力训练可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亲社会行为和共情概述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仅自身的合理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的过程中也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例如捐赠、贡献、合作、沟通、助人等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个人在社会当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具有较强的全局观念和社会观,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保证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性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减少暴力因素和不和谐的声音,互帮互助发挥整体的协调作用,推动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实现社会发展。
共情能力则是指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照顾对方的情绪,同时也可以在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达到情感交互的目的。
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效共情则可以推动个体在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过程中更愿意从整体出发或者照顾他人的需求,共情能力的有效建立可以有效减少反社会行为的出现,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整体沟通氛围更加融洽,实现整体发展。
二、共情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有效改善伙伴关系 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自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一些列的政策制定让我国经济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能力和获取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可供支配的资本空间相对较大,消费结构也在不断的转变,更加倾向于物质和精神领域双重满足,而孩子作为父母的结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是千娇百宠,尤其现阶段大多数学前儿童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长期的宠溺和骄纵下很多学前儿童的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骄纵、跋扈的心理状态,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索取、讨要,无论是共情能力还是亲社会行为在外在表现上都让人十分堪忧。因此在教育中也常能见到一些学前儿童孤僻寡言,与其他同学几乎没有交流,社交能力薄弱,一旦在学习和交流上遇见困境也无法与其他同学共同解决。
共情能力是指两个个体之间情感互通,感受对方的心理情感,共情能力的有效培养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在于当孩子拥有较强的共情能力之后可以更加明确在伙伴应该如何交流,朋友之间应该如何沟通,在说话做事之前也会考虑自己的话语是否存在攻击性和伤害性,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有效地改善伙伴关系,对于现阶段学前儿童的道德观念出现骄纵、跋扈的心理状态,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索取、讨要这一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因为自身经历有限,认知匮乏,在道德认知和行为选择之前都缺乏较为科学的行为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前儿童在语言习惯上很不注意,造成了很多语言暴力和不自觉地孤立他人情况,而儿童本身的知识素养和情感消解能力相对较弱,在被接收信息的一方儿童情绪无法有效缓解造成童年阴影伴随一生的情况也是不胜枚举的,儿童健康成长的很大一部分威胁因素往往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源自儿童这一群体本身,共情能力可以有效的减少校园暴力和不自觉地拉帮结伙孤立他人的情况,儿童与儿童之间较为健康快乐的交流,拨开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阴云,助力儿童健康成长。
(二)有助于情感塑造 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思想观念处于萌芽阶段,社会阅历和知识认知的欠缺让儿童在个人情感选择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居多,而因为年龄的特点,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也正处于知识以及行为选择学习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会更加会不加选择都去接触外界的数据和信息,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儿童的情感塑造是十分关键的。对此我国在教育上也提出课程思政、素质教育等理念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对于学生儿童的思想塑造和价值引领,让儿童可以逐渐的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培养出符合与社会和时代需求的人才,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儿童培养上与其传递给儿童一个具体的理念方法和态度,不如传递给儿童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和方法,让儿童在面临选择困境或者是交流问题时可以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技巧作为沟通方式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标准。
共情能力的高低对于儿童的情感塑造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以及沟通方式的选择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共情能力的提升让儿童可以学会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做出选择决断,学会站在他人站在团体的利益面前有效地做出抉择,这样在儿童培养的过程当中可以慢慢地形成儿童的大局观以及沟通技巧。这无论是对于儿童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从儿童个人上分析,通过共情能力实现情感塑造可以让幼儿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沟通质量、沟通效率以及沟通的舒适度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其次从社会发展上来分析,儿童共情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幼儿在行为选择的过程当中更加倾向于亲社会行为的选择,也就是说儿童的判断甚至于儿童未来发展成成人之后的个人判断和个人选择都会更加倾向于社会整体的效益,秉承着集体效益与个人效益并重的方式,平衡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双方的效益,进而有效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在学前儿童培育的过程中共情能力的有效培养可以让学前儿童改善伙伴关系,塑造儿童的情感价值观念,助力儿童成长和社会发展,在面对行为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于儿童本身和社会的整体发展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儿童培养更符合于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解决现阶段独生子女过度溺爱造成的骄纵、跋扈的心理状态,以自我为中心,不断的索取、讨要等情况,通过共情能力的提升强化儿童的情感体验,让儿童在日常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进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好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璟,袁悦,卫博峰,熊红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类共情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20,40(01):70-78.
[2]王文超,伍新春.共情对灾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感恩、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20,52(03):307-316.
[3]李露,王敬群,叶宝娟,雷希,郑清.邻里关系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共情、亲社会动机的链式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6):1215-1217+1221.
[4]安连超,张守臣,王宏,马子媛,赵建芳.共情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和内疚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学探新,2018,38(04):350-355.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共情训练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 (项目编号:2018jyxm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