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雯
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了解全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现状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建议。方法:使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云南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401份有效问卷。结果: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较低;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于1994年常模;六个人口学变量中只有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令人堪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净化互联网环境,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建立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我和谐
当下新兴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每个人都手握麦克风,随时随地成为信息的传递者和接收者。新时代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很强,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也强。
自我和谐是指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一致,也就是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与实际表现的一致性。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和谐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同时,自我和谐是大学生人格品质中的积极品质。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被信息包围,与以往“人找信息”的状况大不相同,现在“信息找人”,于是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就会进入到巨大的舆论场,在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方式和心理健康。因此,笔者尝试以全媒体时代为背景,调查研究大学生自我和谐现状,探究相应对策提升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底通过问卷调查的向云南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发放了405份问卷,其中包括电子问卷205份和纸质问卷100份,回收401份,回收率为99.01%,其中废卷5份,最终有效问卷为396份,有效率为98.75%。
研究对象样本构成如下:
表1.1 研究样本构成
1.2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王登峰1994年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该量表总计35个题项,有三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16个题项、自我的灵活性12个题项、自我刻板性7个题项。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加之编制者在编制的过程中同样是以大学生为样本。因此使用该量表作为测量工具。
1.3 研究方法
使用调查法和文献综述法,调查中使用了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纸质问卷的发放采取随机抽样。回收问卷后录入数据,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情况
在大学生中的得分低于74为低分组,得分处于75-102之间为中间组,得分高于103为高分组,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此次调查中,大学生自我和谐量表得分分布在45-145分,平均值为90.94,标准差为14.78。由表2.1可见,高分组和低分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22.22%和12.88%,中间组人数最多257人,占总人数的64.9%。
表2.1 自我和谐不同程度分布表
2.2 各量表与学生常模比较
常模为自我和谐量表(SCCS)编制者1994年对502名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调查。与1994年的大学生常模对比(见表2.2),此次调查中的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刻板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灵活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2.2 自我和谐不同程度分布表

注:***.p在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p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p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2.3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自我和谐总分以及各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下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分量表得分以及总分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在自我灵活性上,大一年级的学生和大四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大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于大四年级学生;在自我刻板性方面,大一年级学生和大二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大二年级学生自我刻板性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表2.3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年级差异

2.4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
对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以及各分量表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下表,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大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在其余分量表以及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4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生源地差异

2.5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自我和谐总分以及各分量表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下表,两者各分量表得分以及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5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

2.6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以及各分量表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下表,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在各分量表得分以及总分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在自我灵活性上,主干家庭的学生和联合家庭的学生存在显著差,联合家庭的学生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主干家庭的学生。
表2.6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家庭类型差异

3 调查结果现状讨论
3.1 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自我和谐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占总人数22.22%和12.88%,中等分数组人数最多。王国诚(2011)调查研究高职大学生的自我和谐现状,研究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占总人数12.0%和14.4%,高分组占比低于本调查。陈杨洋(2016)对安徽某理工类大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占总人数15.13%和13.28%。与大部分大学生心理和谐情况调查对比,本调查自我和谐高分组占比较高,也就是自我和谐欠佳的比例较高。
3.2 各量表与学生常模比较
方芳(2018)采用元分析方法对使用自我和谐量表的132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常模相比变化不大。大部分研究显示,近些年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较1994年的常模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于常模。各方信息大量地向大学生涌入,大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受到冲击。另外,当下竞争压力较大,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理想我与现实我,因此容易陷入内心困惑与矛盾之中。因此,当代大学生自我和谐总体水平较1994年时低。
3.3 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差异
部分研究显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年级学生的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于大四年级学生。在自我刻板性方面,大二年级学生自我刻板性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大一新生可能存在适应问题,存在自我评价降低、无助感等方面的问题,自我灵活性低。大四学生通过四年的锻炼,不断总结调整,自我灵活性提高。
3.4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在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大学生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部分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如王丽君(2009)的研究,她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农村教育资源得到改善,因此,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自我和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笔者认为,由于农村与城市可得教育资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由于早年信息获取差异,影响到学生成人后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调节方式,故农村生活学生与城市生活学生自我和谐水平存在差异。
3.5 独子与非独子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检验在是否独子这一人口学变量上自我和谐水平差异的研究不多,在未进行统计分析前笔者猜测,是否独生子会影响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结果却显示独子与非独子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这一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6 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比较
本研究显示,不同家庭类型的学生在自我和谐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联合家庭的学生自我灵活性显著低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的学生。主干家庭核心家庭与联合家庭之前最大的差别在于家庭人口数以及家庭结构的复杂程度。由于联合家庭人数较多,结构复杂,人际关系也相对复杂,有研究显示人际关系是影响自我和谐因素之一。
4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我和谐提升对策
4.1 净化互联网环境,共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最为活跃的阶段,在爆炸的信息中容易迷失自我,难以自我整合达到自我和谐。因此相关部门要完善网络管理制度,针对网络不文明行为会让违法行为,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高校主动扛起宣传思想的大旗,做好舆情管理。企业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因追求物质利益忽略青年人的身心健康。作为个人,也应该坚决杜绝网络不文明行为,主动承担起净化网络的社会责任。
4.2 把握新媒体阵地,架构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也越来越“线上化”,“两微一抖”成为学生主要社交平台。学生在那里,学工队伍的阵地就在那里。高校学工队伍应该主动占领网络高地,深入学生圈子,把握学生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辅导。另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例如:微博、微信、易班、知乎、抖音建立官方号,培养一批学生干部,策划一些贴近大学生实际,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指导学生整合各种媒介信息,引导学生客观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4.3 打造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艰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要求更高且更复杂。因此,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具备更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同事要尝试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舆情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队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鼓励身边人帮助身边人,身边人支援身边人。
参考文献:
[1]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1):19-22.
[2]方芳.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基于自我和谐量表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01):17-20.
[3]蔡蓉,黎鸿雁.95后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提升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9(4).
[4]叶静,吴成军,潘运.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特点的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2):22-24.
[5]张文江,张敏.微信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社会学习论的视角[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v.39;No.180(02):95-98.
[6]陈杨洋.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调查与教育指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1):220-222.
[7]王丽君.大学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8]王国诚.当代高等职业大学生自我和谐现状调查[J].校园心理,2011,09(4):238-240.
[9]郭本禹,修巧艳.马库斯的自我社会认知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17-21.
[10]张博宇,张利南.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91(05):107-108.
作者简介:吴倩雯(1992-),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专职组织员,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思想政治教育。
本论文为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