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让道德与法治课有滋有味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王玮
[导读]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王玮
        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和平路小学教育集团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深入阐释了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在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称德法课)教学中,在师生、文本、生生及自我的对话中,让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行,让德法课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对话要有意义
        “意义”一词,在这里即为“作用”之义。也就是说,德法的课堂教学中,凡对话要有目标。首先主题要突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克服什么难点,怎样克服?路径是什么?教师心中须明白清楚。尤其要针对学生当下的思想实际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对话要观点鲜明。德法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倾向性,习总书记提出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毛泽东在1982年推荐大家读枚乘的《七发》,而且把这篇短文作为中央文件印发全党。《七发》究竟是一篇什么样的妙文,竟能受到伟人如此青睐?其实枚乘是汉代的一位辞赋家,他写了一篇题为《七发》的散文,叙述了一位吴客给楚国太子治病的故事,他不用药石针刺,而以“要言妙道”相告,竟治好了楚太子的病。理论的意义、思想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这种力量也给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了他整个一生。教师也须像枚乘一们,是一个“真学真懂”的人,能通过刻苦读书,研读教材,把道理学深学透,讲明讲白,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话中要观点明晰,是非分明,学生有了错误的认识或善意点拨或严正指出或谆谆教诲,以真诚点燃真诚,以灵魂唤醒灵魂,以信仰传递信仰,提高德法课的教学实效。其三,有意义还要求要有实效。即有针对性。针对现实、针对儿童、针对个体,直面问题,善于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一位教师在教统编教材二年级《我们小点声》一课时,重点针对学生上下楼梯容易奔跑喧哗,将学生实地拉到楼梯间进行分小组训练,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明白”上下楼梯,慢步轻声靠右行。“的要求,不仅是安全的需要,更是文明的体现,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对话要有意思
        “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有”思想内容“、”意见“、”心意“、”趋势或者苗头“”情趣“等六种意思,在这里取“情趣”之义。有意思即是“有情趣”。(一)情趣的“情”,即是情感。 有情感,就是要有爱。简单说是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成就人。首先要关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罗素曾经说过:“爱是一朵非常脆弱的花”。关爱学生,从上课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即可看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都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关爱学生还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能让学生摸的看的尝的听的闻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干,教师不包办代替,不做按着羊头喝水的事,那样只能适得其反。关爱学生,还要善于形成师生关爱、生生关爱的良好氛围,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一同去进行一场思想、情感和爱的旅行。二是要对学科有感情。

德法学科是一门专门对学生从事思政教育的专门学科,目的就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未来的社会是法治社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想自由地幸福地生活和工作,没有法制观念将会四处碰壁、寸步难行,无法无天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担起这份职责,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德法这个学科真的很重要,教师也很重要。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德法课,教给孩子们应当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不断的思辨中不断学习生活、学会生活、把握生活、幸福生活。(二)情趣的”趣“就是有趣味。什么是趣味?就是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上课有趣,就是要做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要有吸引力。没有趣是不好玩的。学生不喜欢上你的课,不能”亲其师“就不可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受众意识”。受众意识是广播传媒学的概念,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采编各环节上都要把观众接受放在重要位置。德法课教师也一定要有受众意识。课堂上的”众“是谁呢?当然是学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接受。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上课犹如琴师从事于操琴一样,能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1.学会“煲汤”。学生思想认知有高低之分、接受能力也强弱之别,对话的方法,也应随之不断创新。好的德法课应该像”煲汤“[ 《守望儿童世界的灵魂转向》],让养分像盐,最好的方式是溶解到各种汤中自然而然吸收。要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用深刻的洞见增强思想性,以广阔的视野增强吸引力,教师要真心尊重学生人格,耐心感受学生情感,才能把课程讲好, 最终收获润物无声的效果。2.循序渐进。认识总是有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就要遵循道理的逻辑体系和思维的逻辑顺序。比如,一位老师上统编教材六年级(下)《我们爱和平》,首先让学生了解战争带来的伤害,从一战到二战到近代战争,用照片说话、听新历者说话、用数字说话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损失,知道讲和平是潮流、是人类共同的期盼,然后再通过具体事例感受中国为和平的贡献和维护和平的担当……抽丝剥茧、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给学生以启迪、以思考。3.贴近生活。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求知欲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空洞单调的说教,而希望听到有感染力的案例。寓理于例,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是增强感染力的必由之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案例,既要求“新”,契合时代要求,也应求“近”,紧贴儿童,紧贴学生现实生活;既要求“精”,事例生动典型,也应求“实”,来源于真实生活,不捕风捉影。
                          三、对话要有美感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开篇中指出“教学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德法课的教学也应当是艺术的和充满美的过程,通过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自我对话“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审美施教,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以美求真、以美扬善、以美育人’的原则,以审美立美为手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学生身心和谐的一门艺术。”[ 孙杰.课堂教学美感的三维视角.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第5期]一堂好的德法课,要有艺术美,当然就要有美感。一堂充满美感的德法课,会产生吸引人、感召人、诱导人的艺术魅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要使德法课堂充满美感,教师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对话的内容组织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各对话环节的时间分配要科学合理,过渡要自然圆融;教师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亲和力强,悦耳动听;教师的手势简练、准确、得体,挥洒自如;板书新颖别致,简洁醒目……真正做到内容组织美、环节安排美、语言形象美、情境创造美、板书设计美。当然,我们不仅追求课的美,而且要用美作为尺度,时时丈量自己、评判事物、澄明世界。我们每一位德法教师都会具有不同的风格,各有不同美丽的侧面,诸多不同的风格和美的侧面才会编织成教育者五彩斑斓的精彩的充满美感的教育对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