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赵海霞
[导读]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最高、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中——德行”

        赵海霞
        哈尔滨市第107中学校
        摘要: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最高、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中——德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做真人”。我认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德行”,引导教育学生“做真人”当首推道德与法治课,因为“道德与法治课”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真正的人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  法制   生活  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非“中考”科目,因而不被重视,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呢?我觉得,要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使道德与法治课上得有声有色,就必须让生活走进课堂,用有血有肉的生活事实替代抽象的说教,将课堂与生活沟通,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
        一、营造生活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万事贵乎始”,一堂好课,源于精彩的课堂导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尚未充分集中,心理准备不足,如何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就需要发挥课堂导入的功效了。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唤起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下子”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满怀学习的热望,这样,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句句入耳,点点入心。
        首先,我从“激发兴趣”入手。我想,学生一旦对“话题”产生兴趣,就会心驰神往,主动热情,就会对教师的讲解保持高度关注。
讲解《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时,我用一个小游戏导入。准备一个矿泉水瓶(里面有半瓶水),三个同样大小的弹力球,分别栓有引线,将小球放入瓶中,瓶口只能容一个小球顺利通过。三名学生分别牵住小球引线,我宣布“开始”时起,两秒钟内将三个小球从瓶中提出,胜者有奖。
        学生们立刻来了精神,个个跃跃欲试,我选了四组学生进行尝试。游戏开始,学生求胜心切,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四个小组皆以失败告终。我引导他们反思失败原因,学生们讨论得十分热烈,总结出:只顾自己没有团结合作导致失败的教训。我接着讲述了美国专家用此游戏测试中国孩子,三个中国孩子团结合作,在规定时间从瓶中顺利拉出小球,获得双赢,令美国专家惊叹、赞美的故事。学生们瞪大眼睛,好奇地听着,频频点头、啧啧称赞。“激趣”导入,营造了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本节课内容产生了“欲望”,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
        道德与法治课有些章节的话题是以“情”为主的,因此,我也常常采取“激情法”导入新课。用催人泪下的歌声,用可歌可泣的故事,用启迪思考的小品来感化学生,唤起情感共鸣。
        “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乃我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学习《孝心献老人》一课,我用阎维文的两首歌《父亲》《母亲》,再配一组画面:花白头发的母亲腰系围裙,倚门望归;容颜沧桑的老父亲蹲在田间地头,抽着旱烟远望;年轻的妈妈与牙牙学语的女儿游戏;高大的爸爸带着四五岁的小儿踢足球导入。深情的歌声,感人的生活场景,深深触动了学生,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


        二、巧借生活场景   感染学生情绪
        道德与法治课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堂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乏味厌倦,苦不堪言,抽象生硬的说教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一堂受学生欢迎的道德与法治课,首先要有丰富而充足的教学资源,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抽象的听讲变为直观形象的场景,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潜能也会最大程度发挥出来。我的做法是,根据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相关资料引入课堂,用鲜活的生活画面感染学生。
        播放视频。学习《珍惜生命》一课。我先播放了一组“育儿图”:胎儿发育图---婴儿满月图、百天图---幼儿学语图、学步图……起初,学生们惊讶地看着,欢呼雀跃着,感受到新生命的美好,继而陷入沉思,他们意识到生命成长的艰难和漫长,生命来之不易。接着,我又播放一组视频:激烈战斗中的生命,交通事故中的生命,熊熊大火中的生命,打架斗殴中的生命。在不断的惊呼、哀叹、唏嘘声中,我看到学生强烈的情绪波动,这些生活场景引发了学生们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反思,提升了思想觉悟。
        学习《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学生们讨论时讲的都是自己的权利问题:什么妈妈偷看日记,父母干涉他正常交往,爸爸动手打人等等,他们只看到自己的“权力”被侵犯,完全忽略了“义务”。我知道说教无济于事,就播放一组视频:《三字经》中,小黄香为父温席;《感动中国》中孝子田世国捐肾救母,孝女孟佩杰带着母亲读大学,并配以歌曲《父亲》《母亲》,学生们立刻停止了抱怨,陷入沉思中。他们理解了父母,懂得了回报,知道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三、开展生活实践    加强情感体验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性质之一。道德与法治课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尺讲台代替不了广阔的大千世界,但讲台虽小却可以展现生活。教学中我把各章节内容编成戏剧、小品、游戏,组织演讲、辩论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从中悟出道理。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做答。”
         学习《尊重》一课,我将“萧伯纳与小女孩”的故事,屠格涅夫的《乞丐》编成话剧组织学生表演;当“乞丐”出场时,他那沧桑憔悴的样子,肮脏的脸,褴褛的衣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而屠格涅夫出现,乞丐行乞,作家摸遍全身无分文,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乞丐肮脏的两手说:“请原谅,兄弟!”时,学生们立刻静了下来。表演结束,我问:同学们,还记得大商人与小铅笔推销员的故事吗?他们答:记得,还有独臂乞丐搬砖的故事。接着,我出示了一系列问题:
①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为什么提倡“尊重他人”?
③“尊重他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④举生活中实例说明: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⑤生活中,我们还应尊重什么?
     在热烈的讨论、展示、交流中,学生们懂得了“尊重他人”的道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我不做强制性的灌输和说教,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力求使学生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自觉接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
        一堂堂丰富生动、声情并茂的活动课,强化了学生的自身体验和感受,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动脑思考、用心感悟。与传统的“说教式”相比,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总之,让生活走进课堂,让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生活氛围中学会了明辨是非、美丑、善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和精神实质。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教学资源,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给道德与法治课架设了现实与理想的桥梁,让学生在体验真实,感受生动,深刻思考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智,学会了做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