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期   作者:侯传洲
[导读]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侯传洲
        济宁市技师学院-
        【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促进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双方对发展的可持续性、共生共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提出和实施不仅对校方课程实施和改革、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具有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对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把握、引进,对整个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实施技工院校与培养人才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建议进行分析。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技工院校是国家培养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地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明显提高,部分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滞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强化校地企合作,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需求存在着差异,学校培养的人才在进入企业后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企业还要投入很大的资源去进行二次培养,所以,如何把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真正能达到学生走出校门便成为企业合格员工的目标。因此,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瓶颈和提升学校就业数量和质量,就成为了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发展区域经济平衡的重要任务。
        二、校企合作要规范化和制度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校追求的是办学任务和效益的最优化,学生追求的是成才和就业的便捷化”。目标不统一和长久以来形成的理念和价值观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这就使得多数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切实际,不安心于生产一线工作,受不了企业管理约束,在企业实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实习结束不愿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同时由于没有深度参与到企业一线的实践,导致在从事工作时往往浮于表面。 原因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目前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中只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或者是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进入生产一线,校企合作没有完全参与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企业有时认为刚毕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践经验不够丰富,接受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实践,再到企业就业,需要完成从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转变,校企双方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以及文化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势必会影响这一角色的转换。另外,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也是多数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只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人才强企”长期战略,只愿意挖角和社会招聘一些有经验的人员,而忽视企业自身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同时,政府也还没有出台有力度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全面参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校地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再次,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国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的责任、保障措施、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定。

但我国有关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利益没有给予充分的保护。
        三、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真正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收益,这是校企合作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必将会有效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成为企业未来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
首先,校企合作的开展应该目标明确、体制完善、循序渐进。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接收毕业生就业、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和互动增进了解,这些是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文化融合;企业专家要走进课堂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尤其是要进行专业课程开发,要有让学生成才和就业便捷化的理论课程,还要有让学生成才和就业便捷化的实践技能、动手能力课程。同时还需要去开发课程,并让骨干教师去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动手能力业务水平。 其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工匠精神融入到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利用工匠精神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道德修养等进行培养,帮助其培养工匠精神,保证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修养,在工作中保持敬业、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条件。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诚信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如果做一个诚信的人,真正让学生在企业能留得住、能干事、干成事、做得好。第三,开设“订单班”,学校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从而使得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的过程实现“无缝对接”。第四,开设“大赛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多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风情况普遍较差。而绝大部分学生也渴望能被社会认可,努力寻找能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技能竞赛的举行为实现他们的愿望搭建了平台,学生把参加技能大赛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把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作为学习的奋斗目标,提高了自身学习动力。技能竞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还重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形成了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的新风尚,学风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建,全面提升技工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推动比赛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技能精品人才。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改造的升级,中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是当前企业和院校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充分依托并有效利用经济和社会资源,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教育与产业利益互补、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做到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刘微.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创新 中国教育报
[3]董秀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王 毅.高等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中国科技纵横
[5]王绍章论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成人教育》2011.7(16):16-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