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果
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藏族中学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通过创设情境促进核心素养落地,是新版教材的亮点,也是近年来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情境创设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一线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教学 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能力。其中,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为了促进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新版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其中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的内容情境化,是重要的变化之一。
本文就情境创设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一线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特定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情境教学是一种将学生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带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从宏观上看,情境创设要贯彻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微观上看,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科知识特点和具体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更高的层次把握教学方向,适时地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
2.学生主体,循序渐进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时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观能动性。要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教师只有充分掌握学生情况,才能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能力完成的教学任务。否则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会出现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生动有趣,引发思考
创设情境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兴趣和关切,也要考虑情境背后的意义和启示。不能让学生只是课上“凑热闹”,更要让学生课前有准备,课上有思考,课后有启示。
三、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相对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情境教学,对教师的备课质量和备课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熟悉掌握,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据笔者经验,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创设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避免千篇一律
生活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维度,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差异,如地域差异、民族习俗的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等。
2.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内涵深刻。
教学时间以外,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收集素材,一是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场景和学生的兴趣所在,二是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选择素材时,应紧密联系生活,从以上两个方面寻找切入点,才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兴趣。此外,选择素材时还要考虑其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素材应该具有代表性并能引导学生思考。
3.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当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该年龄段的认知特点进行充分分析了解,如果忽略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特征,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可能在幼儿或小学阶段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用于初中学生,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叛逆期等情况,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参与度和配合度都会有所折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提前考虑到这些情况并提前做好预案。
4.要合理设置问题,适度引导
情境教学并非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发挥,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而,问题设置并非一件易事因,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问题提出的时机。哪些环节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哪些节点需要适时地抛出问题进行引导?二是问题的难度。什么时候需要设计简单问题,哪些地方需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三是提问方式。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问题都要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以上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和设计,以避免教学时偏离主题。
总而言之,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条值得一线教师不断摸索的途径。然而,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情境教学对教师的学习能力、备课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应该根据自己自身能力、学生的学情、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有效尝试,不可千篇一律,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