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永太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子工业发展区李家庄小学261203
【摘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更加加深人们对于劳动教育的意识。小学时期是培养孩子健康身心的一个重要时期,培养下一代是使社会主义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需要悉心呵护和精心培养,辛勤劳动对于一个民族建设工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看来,小学生劳动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小学劳动教育作简要探究。
【关键词】劳动教育 小学教育 新时代 思考与探究
【正文】新时代到来,人们对孩子的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也因此发展独特的教育方式,改变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变革,发挥教育所能达到的最大作用。新课改工作推行之后,学校与社会都参与到教育改革中,重视学生在劳动方面的教育成果。就小学生而言,有效的教育可以发展与促进学生本身的劳动素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与智商,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力,因此,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是一个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新时代中新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在教导学生勤于劳动的同时还有很重要的育人价值,可以使教学能够达到多项教育目的。劳动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参与劳动创造的意识,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锻炼适当的劳动能力,成为一个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具有良好劳动品德的人。劳动教育以培养在品德、智商等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核心教学内涵。在新时代中,先进技术的不断抢先发展为劳动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方法,使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能够越来越多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示,教育应该落实到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中去,引导学生发现劳动最伟大的真理,培养一定的劳动能力。新时期赋予新劳动以新的教育内涵,即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更加多彩的学习体验,提升成就感和满足感,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爱好与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的劳动精神与意识,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品格,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伟大祖国建设联合在一起,认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价值和历史任务。
二、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
2.1尊重教学的个性化需求
新时代提倡每个人发展个性,小学劳动教育也不能够以以往统一测评做课程实施标准。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需求,了解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根据这些不同展开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学校教育者们应以组为单位展开科学的劳动教育研讨会,讨论教育方案,协调课程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来制定多个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坚持科学性的个体劳动教育培养,坚持因材施教的劳动教育理念。个性化的劳动教育能够比较顺应小学生成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
2.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时代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化,不再是以往教学中严格的你教我学、你说我听关系,新劳动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变化的,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劳动教育的情境和学生建立多元化的师生关系,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应坚持以积极、开放的学习环境容纳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受教育者,教师本身也可以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劳动意识与能力。学生不仅仅可以向教师进行学习,也能够在受劳动教育过程中向老师提出问题和纠正,与老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2.3坚持新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随新时代发展逐渐转变教育理念,新劳动教育旨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劳动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新劳动教育推行发展首先要推动教育者自身劳动观念的提高,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日常教育中引导学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学会自主学习。劳动教育要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与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劳动中的作用。其次,将多数的理论知识传授转变为实践活动,在实际劳动中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传授给学生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价值,实际活动更加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崇高精神。对于小学劳动教育,教育者要坚持以新劳动教育内涵作为教学原则,以此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新劳动教育的工作推进,需要教师首先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增强劳动素质,增进教学能力,明白自身的教学使命。在新劳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案,将理论讲述转变为实际生活中的劳动操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致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发展劳动技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夏亚琴.新时代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0(32):51-52.
[2]徐守娟.将劳动教育全面渗透于小学低中高年级养成教育中的研究思考与实践[J].小学时代,2020(1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