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高效助力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3期   作者:曹菊花
[导读] 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二者密不可分
        曹菊花
        江苏省溧阳市绸缪小学  
        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二者密不可分。古文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找准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一、把握文章梗概,提炼缩写
        有些课文篇幅长,就需要根据阅读目的,有选择地阅读,而不是逐字逐句读。学习这类课文,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缩写,既把书读“薄”,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篇幅较长,适合练习缩写。如学完《竹节人》一课,我就组织学生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并配以玩法。这样一写,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又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故宫博物院》学完,布置学生写一份故宫一日游的计划,这样练笔。完成这份作业,学生就要重新审视全文,囊括了文章三大版块的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二、体验人物转换,角色改写
        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以文字的形式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教材又是个例子,立足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我们可以转换人物角色,通过学生的笔端倾吐作者的心声。
        《掌声》一课,因为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使得原本自卑的英子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步拥有了自信。在学习本课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讨论:如果英子要自己向他人讲小学时代的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充分讨论交流后,组织学生下笔成文。大家在作文中不仅写了同学们“及时雨”般的掌声,还融入英子本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把鼓励温暖的主题得以升华。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深入主人公内心,体会人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三、关注语言留白,想象补写
        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虽然略写但又便于理解主题的地方,是读写结合的训练点。通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文本中的情境,把留白处写得立体、写得详细,切实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谈迁用了二十多年完成的鸿篇巨著《国榷》被盗走后,五十多岁的他毅然决定再次撰写。文中有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一位老师就创设情境:“也许,大雪纷飞的夜晚,他——;也许,这天谈迁累倒在床上,他——;也许,这天谈迁浑身乏力,他——”通过补写谈迁废寝忘食写《国榷》的画面,进而感受他矢志不渝的可贵品质。
         四、深化文章主题,想象续写
        解读原文的同时,创造性地想象,把文章续写下去。这样的续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习作兴趣都会产生很大作用。
        写了乔埃、老妇人、女店主之间互相帮助,爱心传递不止的人间真情。

在课文结尾,女店主抚摸着入睡的丈夫乔埃的头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埃……”文章写到这里,乔埃不知道老妇人帮助了妻子,妻子也不知道丈夫曾无偿帮助了老妇人。这恰巧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良机,我就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第二天,乔埃醒来后……夫妻俩是如何分享昨天的相遇,又会生发怎样的感慨?这样续写,把文本解读与习作训练都有效结合起来。
         五、紧扣文体类别,变体编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老师,就要用好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认识不同文体的特点,开展文体变换练习,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西门豹治邺》一文中,聚焦西门豹的言行,能感受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高明之处。文中人物对话出现较多,这正是把课文改编为剧本的好范本。于是,教者为学生出示剧本,了解格式。指导后,让学生按课文后“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通过再读课文、练习写剧本,体会剧本是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形象的。
         六、体会表达特点,展开仿写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作者沈从文在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腊八粥的准备食材、熬制过程以及品尝味道,展现了一幅甜美的民俗画卷。这节是学生仿写的范例。
        课堂上学完第一节之后,我让学生们回顾一下,喜欢的一种美食是什么?这种美食的外观如何?制作美食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做?它的味道怎么样等等。由于阅读教学中有关表达训练到位,《特色螺蛳粉》《鲜美酸菜鱼》《老家米酒香满屋》等一篇篇美食作文很快新鲜出炉,美食特点各有千秋,让人感觉走进了美食街,流连忘返。
         七、聚焦文本迁移,适时拓写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要素清晰,语文老师就要做好教材研究,把语言训练聚焦在可迁移处。设计练笔训练时,在迁移点组织学生拓展练写,将写作训练落实到位。
        《穷人》一课,桑娜抱回了邻居家的孤儿,在丈夫回来后犹豫该怎么告诉他,“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这里,可以作为人物心理描写的迁移训练点,组织学生拓展练笔。学到此处,教者提出要求:“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拓写练习,把巩固心理描写落实到了位。
         八、联系生活实践,共情抒写
        生活是一本无字大书,是学好语文的知识储备。教学语文的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践,引得“源头活水”,才能学得游刃有余。
        例如本单元梁晓声写的《慈母情深》,文中有多处印象深刻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而这些细节,就可以当作读写结合的突破口。在这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的缘故。追问:你有类似“鼻子一酸”的经历吗?用笔写一下吧!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情感上产生共鸣,并用文字再现一幕幕生活场景。
        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赢得这份“天下”可谓任重道远。语文教学中,教师唯有让读与写并肩同行,才能引领学生收获发展必须的语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