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辨析与教学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3期   作者:上官文金
[导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文言文注释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均以“同”来沟通字际关系,含混不清
        上官文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665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文言文注释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均以“同”来沟通字际关系,含混不清。对此,进行数据库式整理分析,严格按照“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进行分类,从字的形、音和义来溯源,明确按照“通”“也作”和“同”的表述术语来沟通字际关系。以此,明确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教学的方向,实现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字际关系;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文言文注释的研究一直在推进,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以下简称“三字”)的探讨从未停歇,而“三字”的教学依旧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有效、科学地进行“三字”教学?仍旧处于模糊状态。本文将通过建立数据库的形式,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文言文注释进行归纳整理,结合目前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三字”教学的真实问题,并从“字际关系”入手,探究“三字”教学的科学化手段。
         一.教材注释中“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整理与问题
        从语言内部构成要素的角度入手,特别是对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重新进行科学的归类,尤为重要。通过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文言文注释整理。
        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目前教材文言文注释中“三字”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注释对“三字”的沟通字际关系术语错用,十分混乱。
        教材注释对“三字”均呈现出以“同”为术语来沟通字际关系。此外,通过比对新旧版教材,发现之前大部分地区使用的人教版以及其他地区使用的鲁教版、粤教版等教材中文言文注释,还存在以“通”和“也作”为术语来沟通字际关系的情况。
        (2)教材注释中对“三字”解释存在缺失、不准确的情况。
        对“知”字的解释为“见识”,不够准确,其作为古今字应解释为“智慧”,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智”。再者,“冯”字直接解释为“乘”,其作为古今字应解释为“凭仗、依托”,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凭”。如此“草率”注解,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且过于直接的解释,没有注意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理解思维的连贯性。
         二.字际关系视域下“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辨析
        (一)通假字
        1.掇:通“辍”,停止。
        “掇”作为“辍”的借字,符合“音近”的原则,“辍”与“掇”同纽双声叠韵,而其形符相异,故为通假字。
        2.讌:通“宴”,宴饮。
        “讌”作为“宴”的借字,符合“音同”的原则,“宴”与“讌”读音全同,而字形迥异,故为通假字。而“讌”字的通假用法,不仅在《短歌行》中出现,还出现在《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中:“(更始)日夜与妇人饮?后庭。”,以及《文选·左思·吴都赋》中:“里?巷饮,飞觞举白。”
        3.輮:通“煣”,用小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輮”作为“煣”的借字,符合“音同”的原则,“煣”与“輮”读音全同,而字形迥异,故为通假字。而“輮”字的通假用法,不仅在《劝学》中出现,还出现在《易·说卦》中:“坎为水……为矫輮。”
        (二)古今字
        1.列:分割、分解。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裂”。
        “列”是“裂”的古字,符合增符分化的原则,增加了形符“衣”,故为古今字。《说文》中对“列”字有直接的解释:“列,分解也”,故解释为分割、分解。该字此意义不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使用,还出现在《荀子》中:“古者列地建国。”《汉书·卷八五·谷永传》中“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
        2.尊: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樽”。
        “尊”是“樽”的古字,符合增符分化的原则,增加了形符“木”,故为古今字。《说文》中对“尊”字有直接的解释:“尊,酒器也。”该字此意义不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使用,还出现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形似酒尊……皆隐在尊中……尊则振龙。”以及《周礼·春官·小宗伯》中“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
        3.知:见识。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智”。
        “知”是“智”的古字,符合增符分化的原则,增加了形符“曰”,故为古今字。教材中对其解释为“见识”,有失偏颇,应解释为“智慧”,《论语·里仁》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以及《礼记·中庸》中:“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均是此种意义的使用现象。
        4.生:天赋、天性。这个意义后来也写作“性”。
        “生”是“性”的古字,符合增符分化的原则,增加了形符“忄”,故为古今字。该字此意义不仅在《劝学》有使用,还出现在《荀子·富国》中“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辨五地之物生。”
        (三)异体字
        1.缪,同“缭”,盘绕、围绕。
        符合换声的原则,用同音声符“尞”替换了“翏”,故为异体字。该字此意义不仅在《赤壁赋》中有使用,还出现在《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中:“缪绕玉绥。”
        2.圜,同“圆”,圆形。
        符合换声的原则,用同音声符“员”替换了“瞏”,故为异体字。该字不仅在《登泰山记》中有使用,还出现在《楚辞》中:“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以及《周礼·考工记》中:“圜者中规,方者中矩。”

三.“字际关系”探究对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从“字际关系”的视野出发,指向文言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对“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进行科学分析,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研究的又一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可对具体的文言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教学研究层面
        无论是语文教育的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的知识,在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和实操中从科学的视角出发,归根溯源。“字际关系”仅仅只是其中一种角度,还可以从语法角度探究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教学难点。与此同时,研究成果应多与教材编写者交流沟通,要多以学生的学习视角来思考注释的编写工作,以期让学生使用更加完善的教材。
        (二)教学实践层面
        一线教师在文言文“三字”教学中,切不可以“同”为术语来沟通字际关系含混过关。从学生的学习真实出发,按照语言发展的规律来教学“三字”。通过前文“字际关系”视角的科学探析,对“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辨析可以有清晰的认识。
        “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是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极大的语言阻碍,必须以科学的视野进行探析。从“字际关系”出发,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文言文注释中 “三字”进行整理分析,严格按照“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进行分类和溯源,明确按照“通”“也作”和“同”的表述术语来沟通字际关系。然而,因学识有限,该研究有不够、不足之处。但也以此为尝试,实现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唐作藩.学点音韵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罗小如.语文教材文言文通假字的注释问题[J].语文学习,2011(Z1):127-129.
         作者简介:
        上官文金(1997—),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已发表论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探赜”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物哀美学在《故都的秋》中实现的三重内涵”于《语文教学与研究》,“侠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存在形态及教学启示”于《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联系电话:19924689685
        样刊邮寄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道中山大道西293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