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谋出路——论山区普通班语文教学的措施及意义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3期   作者:聂倩
[导读] 本文认为,目前大大小小的高中学校都设有不同称谓的普通班
        聂倩
        四川省青川中学校  
        摘 要:本文认为,目前大大小小的高中学校都设有不同称谓的普通班,由于这些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因此让他们真正学懂文化知识就显得更迫切和意义重大。文章从山区普通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入手,提出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几点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普通班;学习能力;正确引导
        普通班,顾名思义,是指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组成的教学班。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不设普通班行不行?肯定不行。一个班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相差太大,不利于教师集体授课,相反分了快慢班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提高。
        我们知道文化科成绩靠后并不能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分班不是对部分学生的歧视,而是让他们更加坦然面对自己,找准了位置,脚踏实地,这样他们才能更有目标地前进。我校一项调查显示,一百个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中的86个愿意在普通班学习,原因有俩:压力小;宁做鸡头,不当凤尾。由此可见分班的必要性,当然,建设好一个普通班就更加重要了,因为环境影响人成才。
        教师是“引导学生定位人生目标的最有力的打造者”,[1]而语文最关乎一个人的言和行。我们很清楚语文教师的“教”最终起一个引导作用,但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有方向性,即所谓的针对性。要把普通班学生的整体素质提起来,唯有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我们这里普通班学生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基本功不扎实、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为此,就普通班日常教学而言,从我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正确引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怀揣理想。
        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尤其需要身边人正确的引导,包括家人、朋友和老师。你越是批评,他越有可能反抗。一位到台湾参观的老师返校后最大的一个感慨是,台湾的引导教育做得比大陆好多了。她举例,他去参观台湾故宫,台湾的导游小姐劝说游客不要喧哗用的是举牌的方式,一个写有“请尽量轻声细语”的牌子,看到这样的牌子,面对这样礼貌的规劝引导行为,您还能喧哗吗?
        我们之所以活得有激情,有动力,那是因为我们明白人生很美好,活着就有希望,人生因有希望而变得丰富多彩。学校正是筑梦的地方,我们要帮学生树立目标理想。朱永新先生这样阐释理想:“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求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2]我们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他们人生切实可行的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引路的灯,我们脚下的每一步才会更坚实,也才有可能体会到每完成一小步计划后成功的喜悦,才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去拼搏,这之后,他们才有可能脚踏实地为之奋斗。我总会对艺体班的学生讲,你们比特优班的学生上大学的几率高,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有特长,高考可以以比较低的分数念到本科院校,而光靠文化科成绩考大学的学生则不行,我说的是实话,同时也是鼓励我的学生。普通班的学生就需要你多鼓励,当然,这一招对很多同学管用。
        二、用耐心和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爱是教育的前提”。[3]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用一颗充满爱的心播撒知识,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浸润学生的心灵,要多鼓励普通班学生,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认可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本来普通班学生的基础就不太好,所以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应多关注是否每位学生都跟上了节奏,一遍不懂,没关系,还可以讲第二遍、第三遍,直到听懂为止。

现实中很多教师下课铃一响就离开了教室,其实多待两分钟也无妨,下课后老师多停留一两分钟,一些有疑难要问的学生自然就找上门了,这些都是细节,学生看在眼里,即便此刻他们学习成绩还不理想,但他们毕竟都长有心,老师尽没尽到心,学生心里有杆秤。
        三、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都明白,一个好的习惯跟成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将来的成长。高中学生学语文“读写看说”尤为重要。
        我给学生规定,早自习必须张嘴大声读,除了基本背诵篇章外,也可以读自己感兴趣的散文,语文不读不看就不可能有新的领悟。另外每周写一则有实质性内容的周记和一篇摘抄。这在一开始实施的时候的确遇到过困难,比如学生交上来的周记很多习惯了记流水账,改不过来,于是我便一一指导,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一个月以后,情况开始好转,学生开始走上正轨。浙江著名教育专家童洪星在一次讲座上提到:“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看书,喜欢写文章,而喜欢读,喜欢写的学生语文水平一定高”。[4]是啊,见多才能识广,这是硬道理。
        预习也十分必要。《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的文章,算得上是高中阶段所选鲁迅文章中最难的一篇。而前几天学校安排我上一堂公开课,正好该上这一篇了,至于在哪个班上课由我自己定,说实话,我特想知道艺体班在公开课的表现,决定了以后,一开始心里都没抱太大希望,心想课上下来肯定糟,毕竟公开课更多是看学生的反应。我想把课上好,但又不能做假,于是我在讲课前一天给学生说,“《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课本里面所选的鲁迅文章中最难的一篇,明天我要在班上上一堂公开课,但又特别担心我们班的同学读不懂文章语言,若果真那样,估计上完课自己会失望”。学生一听就不服气了,一个学生说,“我们又不笨,如果课文真有难度,您多给点儿时间让我们预习不就得了”,很快,我与学生达成一致,给他们两节课时间预习,查阅资料。公开课上完,很成功,学生反应积极,课堂活跃,就连细微的问题学生都主动提出来讨论了,他们一致认为这是升入高中以来班上同学最投入的一堂课。如果事先没有让他们花大量时间预习,结果难以想象。但事实证明了督促学生预习,普通班学生也有意想不到的学习能力。
四、家校共育,教育是共同的责任。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
        作为教师,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多关心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将学生动态适时地反馈给家长,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而家长也要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子女在校情况,这样遇到问题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爱。
        采取了以上措施后,我发现所教艺体班的文化课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学习习惯也有了改善。尽管很多学生的综合成绩还是不理想,但最起码,他们明白了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有素质,有修养,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要谦和诚信,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就像很多学生自己说的一样,即便将来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但他们也能堂堂正正在社会上自力更生,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所以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在面对普通班的学生时,我们要跟他们共风雨,同甘苦,“努力把握每一个契机,用情感给学生心灵着色”,[5]一切定会因你愿意付出而变得更加美好。
        
引文出处:
[1]《做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田祥珍著,第8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2]《教育:突破重围》,李镇西主编,王开东著,第17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3]《教育:突破重围》,李镇西主编,王开东著,第1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4]《注重引导,学会偷懒》,杭州学军中学童洪星,2014年7月讲座。
[5]《教育:突破重围》,李镇西主编,王开东著,第16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参考文献:
1、《做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田祥珍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2、《教育:突破重围》,李镇西主编,王开东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