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桂林
武汉市新洲区仓埠街周铺初级中学
内容摘要: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唯有提倡启发式教学,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注重激趣,悬念设置,利用媒体进行多方启发。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语文
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宗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注重诱导质疑,探索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呢?
一.更新观念,实施语文启发式教学
㈠.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争议,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做出创新判断和选择。如教学语文课文《外星人》一文时,让学生自编课本剧,教师做好参谋。学生兴致勃勃扮演各角色,有的讲故事情节,有的朗诵,有的扮演剧中人物,有的充当文学评论家,有的充当记者访问演员感受,各尽其长。一篇长达四千余字的科幻小说,犹如一块硬骨头,却被学生自主性学习咀嚼得有滋有味,学生获得了创造性学习的体验。
㈡.变“教学形式的单一性”为“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形式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过于单一,窒息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语文教学中,应提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整体优势,增加课堂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法、发现法、比较法、讨论法、演讲法,并有机结合。让师生之间充分合作互动,让学生有自由朗读、思考问题的时间,有提出问题训练运用语言的机会,有发表见解、参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权力,有求同存异,发现人所未发,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㈢.变“封闭的课堂启发式教学”为“开放的课内外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需要通过各种具体教学方法来实现,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而且适用于课外作业,课后学习活动指导和考试考查上。如教学语文课文《故乡》一文时,布置作业让学生讨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闰土像一个木偶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位学生说:“多子是主要原因,现在不是提倡少生快富吗?而且多子又排在前面,一定是主要的。”另一位学生则说:“苛税是主要原因,沉重的经济负担当然会使他为生计而操劳。”虽然他们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这样的讨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创造能力极为有利。
二.创新方法,实施语文启发式教学
㈠.挖掘教材中情感,引发共鸣进行启发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到作者传递的情感。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木兰诗》一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教学中分析这些诗句可前后联系在一起,启发学生:南北朝战乱时期,老百姓生活困苦,花木兰代父从军,好不容易征战十年,凯旋而归本应享受劳苦功高的回报,为何不受功名利禄只想回家与亲人团聚呢?通过思考讨论,让学生明白:原因是木兰征战十年的目的并不是图取富贵,而是真心实意地为家人分忧,为国尽忠。学生体会到这,便会对木兰高尚的爱国爱家情操,不慕功名的纯洁品质产生由衷的敬佩。
㈡.巧借教材中的悬念,抓住矛盾进行启发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是情节推进时,中途打一个节,让他暂时挂记,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接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表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而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到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身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的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表现出对儿子真挚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个构思作者独具匠心,这个悬念激发学生细细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
㈢.充分利用对比手法,辨析问题进行启发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分析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
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就加深了。
㈣.合理采用设置疑问,进行启发
在教学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里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质疑,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学《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自然更佳。
㈤.借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启发
借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电脑、幻灯、多媒体、交互平板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如教学朱自清散文《春》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石以为底的”画,制作成投影,那么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的表现出来了。如果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教学,形声色结合,就更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一来,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就妙不可言了。
参考文献:
[1]武彦霞.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9):55-55.
[2]石艳.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