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莲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申银万国招携希望小学 344319
摘要:所谓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以课内阅读文本的某特征为纽带,延伸、拓展课外的阅读文本,以弥补语文教材文本数量少、题材狭窄等不足,进而起到拓展学生阅读面的作用。但是,课内外阅读衔接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阐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意义和有效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研究
从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来看,采取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模式很有意义。这种兼顾传统课堂授课和现代化课外阅读的方式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值得注重和广泛应用。现阶段,采用合理有效的衔接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究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一方面,合理进行课内外阅读衔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内外阅读衔接模式下,学生接触到的阅读文章会逐渐增多,阅读的数量也会相继增加,他们会找到符合自己阅读兴趣的书籍,在兴趣的驱使下,更好地阅读,获得综合发展,优化语文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课内外阅读衔接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在阅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学生能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同时,通过不断阅读,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得到质的飞跃,这与目前的核心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此外,在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一、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意义
(一)优化读本选择
课外阅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优质的、适合学生当前水平的阅读文本。而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认知能力,并且选入的内容基本是名家名作,使得教材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果以教材中的课文为标准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则可以优化读本选择,走好拓展阅读的第一步。
(二)优化过渡过程
学生的学习观念不强,一直以来,他们只满足于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缺乏拓展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要想让学生主动接受课外阅读,需要一个较难的过渡过程。如果想要将课内外阅读进行合理衔接,那么课内外阅读的文本在作者、题材、内容、情感,以及篇幅、难度等方面必须要有很多相近之处,这才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从课内阅读过渡到课外阅读,逐步提升其阅读能力。
(三)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固然是一件有趣且有益的事情,但学生对阅读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他们的阅读动力基本靠兴趣来维持。如果教师直接引入课外阅读文本,学生有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而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却能让学生捕捉到课内外阅读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将对课文的兴趣转移到课外阅读文本上,这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
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具体措施
(一)作者衔接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有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有的忧郁沉重,有的豁达潇洒。当阅读视野足够宽阔时,通常能够根据文章语言特点来猜测作者,这就是在日常阅读中积攒的阅读经验。而且,当我们发现一部好的作品、一篇好的文章时,常常会对作者产生强烈的兴趣,渴望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是阅读拓展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作者为纽带,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某作者的生平和写作风格有全面的认识,并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二)题材衔接
所谓题材,就是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作为写作材料,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通常用题材来区分文学作品。例如,当讨论自己最喜爱的书籍类别时,除了以作者和体裁划分,更多的是以题材进行划分,比如:历史题材、科幻题材、农村题材、现实题材、武侠题材等。
这说明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题材比较敏感,所以,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篇文章十分喜爱时,如果给学生推荐相同题材的作品,往往能够投其所好。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不妨以题材为纽带,给学生拓展相关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
(三)内容衔接
所谓内容衔接,就是不考虑文章的题材、体裁和作者,仅从课文内容出发,观察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哪些元素感兴趣,然后以此元素作为纽带,拓展相关的文学作品。例如,课文中讲述了某个人的某件事,学生对这一人物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与该人物相关的其他作品;或者,课文中表达了某一思想主题,给学生带来启发,且学生犹有余兴,教师可以拓展同一思想主题的作品,在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同时,起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1. 衔接人物。
人物传记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类别,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常有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学生得以认识某领域的一些重要人物,比如一代领袖毛泽东,著名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等。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兴趣或敬佩之情时,教师可以拓展介绍该人物相关的文学作品。
2. 衔接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兼有德育功能,所以教材编写者在选择课文时,会充分考虑文章的思想深度和价值观念,使其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想需求,从而给学生待人接物方面带来积极的引导。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当课文主题思想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颇具教育价值时,教师不妨以此为纽带,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
(四)情感衔接
学生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容易被文学作品的人物和情节所打动,也会因此维系阅读的动力。而小学语文课文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其中不乏对亲子情、师生情、爱国情、友情等情感的刻画,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阅读感受,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过程中,教师不妨以课文中某种情感作为纽带,拓展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让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得到情感的升华。
(五)结合阅读实际,科学开展衔接工作
语文教师要真正实现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如让学生在阅读完后写阅读报告,教师仔细批阅每个学生的报告,了解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这样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既可以给学生合理的评价,对一些认真阅读的学生给予鼓励,进而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具体的衔接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让学生结合文章主旨,写下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看法,并且每一个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教师都需仔细查看。这样,教师就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继而为之后的教学服务。第二,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应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对一些阅读效果好且阅读积极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表扬这些学生的同时,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及时进行阅读。第三,定期开展相关的阅读评奖活动,如“阅读小能手”“阅读之星”评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中。这样,学生会在竞争的环境中,激发学习和阅读的动力,在课后也会定时定量阅读学习,从而为教师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课内外阅读衔接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内心诉求和发展需求,找到合适的衔接点,为学生搭建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得到愉快的阅读体验,同时得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桂珍.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6):245—246.
[2]?石兰芳.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J].汉字文化,2019(22):101—102.
[3]?张小平.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