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农村化学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朱小英
[导读]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

        朱小英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是基础和前提;充分了解学情;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扎实有效的开展化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课堂语言更能进行有效沟通;关爱学生,让化学课堂持久地有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农村中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备课、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现状
        1.农村部分中学生因不善交际、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和接受能力缓慢等导致动手能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等比较差,影响其化学学习的效率;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压力,遇到挫折容易
影响其继续学好化学的信心。
        2.学校教学设备简陋,实验室和实验员配置不够,多媒体教学设备缺乏,需要排队等侯,一些学校甚至挂图、实验药品等辅助教学材料都没有,图书室很少或根本就没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化学报刊。
        3.现行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必修和选修的内容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模式编写,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难于把握;添加了许多演示和学生实验,但由于条件有限,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不易在学生们的心灵中产生共鸣,不利于他们较快地接受理解教材的内容。这就会使学生感觉化学难学而影响其学习兴趣,无法激起学习动机,易导致放弃化学学习,产生学科后进生。
        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严重阻碍了化学教学的发展。但不管问题有多少,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的责任,因此在农村中学化学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在农村中学化学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要点
(一)有效备课
        要想在农村中学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有效备课是基础和前提。要实现有效备课,至少要避免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有些老师的教案存在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教案准备得很充分,连课堂用语都写得很清楚,但他们的教案大部分是脱离了整个高中教材的编排顺序,只研究了自己所教章节的内容,没有和选修教材、其它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对比;没有仔细研究新课程教学标准;备课时非常容易拓宽难度和深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
        大多数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均能很好地钻研教材,尤其是课文部分往往是不遗余力,唯恐讲得不细。但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困惑是:课堂上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一做题就错误百出。为什么学生上课听懂了却不会做题?问题出在哪里呢?许多时候,我们被课堂的热闹气氛所蒙骗,被自我感觉良好所麻痹,忽略了学生的真正感受。很少有老师课后去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该节课的化学知识?是否真正领会解题的思路技巧?对学生的了解只是来源于化学作业的对错。所以,形成学生“一做就错”的局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比如:我在准备《卤代烃》公开课时,根据该部分内容概念多、较抽象,又有实验,学生不易掌握的特点,就采用了“边讲解边进行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试讲,备课组老师试听。试讲后我觉得时间较宽裕,认为自己讲解到位,演示实验也很成功。

但试听老师发现:在我搭模型分析物质结构时,学生不易看清,这样会影响后面物质性质的学习;在做溴乙烷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密度等)实验时,学生也难于分辨;另外,学生在学习后面溴已烷的化学性质时(这在教材中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主要是听我分析与引导,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课后学生反映,课上的内容能听懂,但对有关物理性质的印象不深,对溴已烷的化学性质不能深入的理解和比较。由此,可见备课备学生的重要性,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
3.备课时“只备内容不备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即使对教材、对学生很熟悉,也不一定能上好课,要真正上好课还得讲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得当与否,往往决定教学的质量与效果,甚至决定整个教学的成败。比如:刚才《卤代烃》的那节课,发现问题后,备课组老师展开了讨论:有的老师说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搭模型甚至做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的老师说可放flash动画展示结构和反应原理并放实验的录像以使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印象深刻;还有建议将课型改为两位同学一组的“边讲边实验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机会和交流。经过热烈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将学生分成5~6个人一组围坐一起,课前将模型、实验仪器用品分到各小组。学生活动前老师作适当的讲解和提示,活动时老师注意观察、帮助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和解决学生的一些疑惑等,再配合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教学素材,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按这种模式上课,受到听课老师的很高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老师的上课方式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教学方法的改变,带来了质的飞跃!
        可见,备课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这“四备”之间应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互相脱节,缺了其中任何一个,都难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是实现化学课堂有效的保证,而富有亲和力的话语能帮助我们搭起一座师生顺畅交流的平台,从而达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那么,教师如何说,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更有亲和力呢?
1.用商量代替命令
        为了体现自己的尊严,有些老师常常用命令的话语跟学生说话,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信服。其实,命令的话语常常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他们总有一种自卑心里,认为别人看不起他们),而这样的心理一旦产生,师生就很难和谐地交流。
        在教学中,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探讨问题,并多用“我们”等词,说明答案是大家一找出来的,使学生产生一种参与的喜悦和成就感。用商量的话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
2.用激励代替抱怨
教师抱怨的话语,源自对学生的不满,不论这种不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
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就不可能产生有效沟通。
比如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拿一些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讲了
几遍的题目来问,本来以为学生应该早就会了,还来问。一看就烦,所以不满的情绪流露出来了,抱怨说:“哎,这么基础的题都不会?上课干什么去了?……”,学生马上低下了头,也许从此再也不问这个老师了。对于优生问老师问题是一件小事,但学困生,他是鼓足了勇气才敢于面对老师,面对他们,如果我们能鼓励学生说:“不错,这题是……,只要肯努力就能赶上!加油!”这样激励的话语,能产生亲和力,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只要学生肯积极参与,教学效果咋会达不到呢?
        在农村中学化学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我们每一位农村中学化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地让学生感知你对他的真诚和关爱,并让他们在化学课堂内外找到自信,获得快乐,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化学课堂持久地有效。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2.《有效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  黄佳熹《现代教育报》2006.7.3
3.《问题与问题解决 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刘江田主编.200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