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姗姗
三门县亭旁镇实验幼儿园
摘要:课程故事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架构的过程,是基于幼儿感兴趣的事或物而形成的,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持续地、有系统地进行探究和学习的过程,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价值有挑战的,是幼儿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课程故事的预设与调整是基于教师的观察发现,、是基于儿童视角, 追寻儿童经验, 满足儿童需要, 鼓励幼儿学会生活技能, 并在教师的支持下主动和谐发展的课程故事。本文以三门县亭旁镇实验幼儿园大班“稻香四溢”课程故事为例, 基于儿童视角下, 教师在课程故事发展中进行的调整与思考。
关键词:儿童视角下 预设与调整 稻香四溢
引言
秋游活动那一天田埂是我们的游玩地点,一番秋收景象煞是好看。孩子们蹲在稻田里观察,寻找秘密:“咦,这个是什么呀?”“是麦子吗?”“不是,我妈妈告诉我,这是稻子。”“稻子?稻子是什么?好像见过,好像又不一样?”“稻子就是我们吃的大米呀。”“这有很多的稻子”“我们一起来捡稻子吧!”看来彻底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带着神秘与好奇,我们开始了探秘之旅。无垠的田地里,孩子们低头细细寻找着稻穗,每个身影都是快乐的,每串脚印都是鲜活的。“快看,这里有好多呢?”“我找到了一串”“我也找到了”。
一、课程故事实施前的思考
从孩子们的交流中可以探寻发现:孩子对于稻谷已有了粗浅的经验;能从稻谷的外形特点发现与自己已有经验认知有所不同。孩子们萌生了探索的欲望同时让我也寻得了教育契机。《纲要》强调“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稻谷这一题材贴近我们孩子的生活, 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现在也正是农忙收割期,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实际的收割稻谷、稻谷脱粒场景的过程,同时也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参与农忙秋收的过程,并体会农民劳作的辛苦,懂得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凑巧的是接下来的主题活动是《我想知道…》就有勤劳的农民这个小主题,其内容从“粮食的生长过程”到“知道农民劳作辛苦萌发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珍惜粮食”,同时这也符合我们幼儿园园本“润爱”课程爱社会上的人主题活动目标要求。
课程实施路径:认识水稻----大米的由来—活动的延伸三大步骤进行。在第一步骤认识水稻的步骤设置了科学活动《水稻的生长》和社会《水稻哥哥和小麦弟弟》两个活动,在第二步骤大米的由来设置了参观活动《看晒场》和参观活动《舂米厂》在第三步骤活动延伸设置了艺术活动《稻草剪贴画》
二、课程故事的预设和调整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课程故事行进过程中, 课程预设与实际实施中会存在差别,孩子也会遇到了许多的问题,然而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兴趣适时合理的调整课程发展步骤并及时给予支持,使得课程故事开展的更为顺利。问题一:课程实际实施步骤与预期活动内容调整;问题二:教师的指导策略的调整
(一)问题一:课程实际实施步骤与预期活动内容调整
在课故事实施第一天的晨间谈话活动中孩子们聊起了晒稻谷的事:“我发现谷子割回来,要在太阳下晒的”“是的,我奶奶每天早上把谷子晒出去,下午收回来“”我爷爷还用要用猪八戒的钉耙,耙稻谷呢?” 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讲述着自己的发现。
“我发现在谷子割回来,要在太阳下晒的”这是孩子已有的粗浅的生活经验,教师设定的实施路径是较为仓促的并未对班本孩子的前期经验进行了解与分析,致使实施步骤、内容与预期不一致;为什么还晒米?这个秘密是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同时也是是孩子目前迫切需要知道;孩子对家人晒米的事感到新奇有趣,非常想要尝试
(二)实施步骤与预期活动内容调整
课程故事的发展是要追寻幼儿的兴趣开展的,教师要做的是支持课程开展的需要,所以将第二步骤中的参观活动《看晒场》改成小组实践活动《晒稻谷》并将此活动前置与第一步骤认识水稻同时进行,同时增设了湿稻谷与干稻谷大比拼活动。晒稻谷是小组实践活动它是灵活地可以融入到一日生活的活动中,不影响第一步骤的活动开展。晒稻谷是下一个活动舂米活动开展前提,晒稻谷的这段时间正好是孩子充分感知探索发现需要。湿稻谷与干稻谷大比拼活动帮助幼儿解答稻谷为什么要进行暴晒的个原因。
(三)问题二:教师的指导策略的调整
一天下午负者收谷子的六个女孩子跑过来告诉我一个重大的发现:“老师,我感觉我们的谷子被晒得就快破壳了”“我用手剥过,很容易就剥出来了!一捏就碎了”“真的吗?”其他孩子也跃跃欲试。于是班级的生活区域里摆了若干块石头、若干块木头、若干个石臼、大筛子、小筛子以及已晒干的谷子。几天下来石臼里被孩子们砸的米越来月多,厚厚一层米糠盖在上面。米糠分离,孩子们还是喜欢一粒一粒挑拣或借用放大镜一粒一粒挑捡进行分离,对于工具大筛子和小筛子的使用没有人去探索和使用。
可见孩子们是比较享受舂米的过程,但是孩子不知道筛子的使用方法,生活中也没有见过他人使用过此类工具进行物体的分离,所以筛子被忽略是受生活经验的限制。科学领域中说“幼儿期喜欢接触新的事物, 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其中给教师的教育建议中提到“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要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发” 很显然只要我们老师学会放开手, 学会支持引导,及时给予孩子更加充分的探索的机会,孩子们会给我们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四)教师指导策略的调整
1.物品介绍,拓展幼儿经验
对于孩子们不会使用工具进行筛米,我利用了网络视频图片、实物操作向孩子介绍这个工具的名称及使用方法从而来丰富孩子的经验。
2.资源利用,拓展幼儿经验
家长、社区、网络视频等资源是我们课程故事行进的助力,寻求家长的帮助联系的了碾米厂进行实地参观。碾米厂的工作人员告诉孩子们将晒好的稻谷到进机器,经过机器的碾磨一边的出口就会流出白白的大米,另外一边则流出谷壳也就是“米糠”。回到幼儿园后我和孩子一起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了古代人们舂米的工具和舂米的过程以及打米风车工作原理,也请了我们的家长参与助教活动向幼儿演示了扬场法和簸箕簸。
三、反思
课程故事的开展是需要教师用心聆听、用心观察, 发现班级孩子的兴趣点及所遇到的问题, 不断的调整课程故事预设内容及引导策略,不断的提供相应的支持,使课程发展向预设的课程故事目标行进完成教育目标。课程故事是有预设, 有目标的一个系列活动, 在进行的过程中要灵活、要多变,同时要具备故事性,这才是课程故事开展行进的动态过程;课程故事把孩子与生活的距离拉得更加亲近了, 更娇乐于与自然、环境互动, 这才更加具备课程故事的生动性。
陈鹤琴先生提出“活教育”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让幼儿去探索学习。幼儿园课程故事的春风推动着老师抛旧迎新,推动着我们的孩子放开手脚,主动发现,自由探索,愉悦地感受,尽情地收获。材料的多样与充分给了孩子更多的创造与发展空间,孩子们选择、操作、游戏、探究、思考,推动“稻香四溢”活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诠释一个要义——“自由、自主、愉悦、创造”。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生活取向的幼儿园班本课程》,陈静,杨已洁,朱静芸.南京师范出版社,2010(06)
[4] 《为每一为儿童设计课程—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校本开发理念与实践》,吴建亚,许新光. [J]江苏教育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