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长潭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 梅州市 514000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钥匙”。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此来促进和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这就是我们提倡“以读促学”教学策略的初衷。
关键词:小学语文 以读促学 教学策略
为什么要在小学低年级推行“以读促学”教学策略呢?
第一,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利于规范语言、培养语感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是接触和学习语文的第一阶段,正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阶段。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语言规范、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良好的范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漏字,正确断句,把握好语气、语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对于规范语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寻找文章暗含的结构、韵律之美,而且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融情入文体会文章的人文之美,促进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的形成,从而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为语文学习提供持久的兴趣和动力。
第二,朗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积累语言,理解文字。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是对语言文字的二次加工。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朗读,反复琢磨文字,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那些佳词妙语,体会分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深入体悟作者遣词用语之妙,慢慢揣摩学习谋篇布局之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
古人有“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说法,朱自清先生也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由此可见,朗读不仅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也是促成语文素养形成的积极因素。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推进“以读促学”就很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呢?
一、严格朗读的要求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语文,字儿都还没认全,而且对于朗读还没有什么概念,朗读过程中,丢字、加字、读错音、读破句子、前后不连贯、停顿不恰当等情况经常发生,打击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妨碍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引导学生练好朗读的基本功。首先教师要用心帮学生学好汉语拼音,打好语音基础。要求学生用正确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读对多音字和变音,不读错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恰当的停顿和重音。在教学中,我一般是先指导学生划好停顿符号、标好重音,对于重点的词组和句群反复朗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最后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坐姿、站姿端正挺拔,读一行点一行,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朗读,才能读得正确流利,读出感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就这样循序渐进严格要求,才有利于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形成,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重视朗读的示范
小学生对于朗读没有深入的认识和评价能力,认为只要读得对又快就很了不起,所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示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朗读,高质量的朗读。我们可以采取三种范读的方式,一是学前范读,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通过课文录音进行全文的范读,让学生先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二是讲中范读,在学习到特别精彩或者重要的句段时,教师通过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把作者想要表达的强烈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进入课文的意境,感悟文字的内涵和作者用字的精妙。三是学生范读,在学习完课文后,可以选取个别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进行范读,让他们谈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并适时评价和指导朗读技巧。这样可以有效交流朗读体会,积累朗读经验,也给这些范读的学生体会到了朗读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丰富朗读的形式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是小学生读书常常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为了使朗读不走进机械重复的怪圈,我们需要丰富朗读的形式,使学生能畅读而不唱读,常读常新。小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所以除了可以采用齐读、小组读、师生对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轮读等形式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朗读训练中来,还可以用分角色读、表演读、朗读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提高班级的整体朗读能力。
四、调动朗读的情绪
朗读是读者和文本之间有灵魂的对话,情不至便语无味,所以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营造的意境中去,比如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时,可以播放节日风俗视频,感受节日的氛围;也可以播放与课文意境吻合的音乐来唤起想象,进入情景,自然而然地进行情感朗读;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激发情感,比如部编版一年级下册《一分钟》,让学生联系自己怕上学迟到的心情来读元元没赶上绿灯和公交车的句段;也可以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情符号来提示学生该用什么情绪来朗读。情绪调动上去了,自然朗读的质量也就提高了。
五、拓展朗读的外延
我们现在提倡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不能受限于课堂,当然朗读也不能仅限于读课文,而应该立足课堂,辐射生活,给学生提供朗读的训练机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感受朗读者的风采,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朗读的艺术。可以鼓励学生使用类似“喜马拉雅”、“朗读者”等APP进行朗读练习;也可以利用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鼓励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朗读;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朗读比赛。总之通过各种渠道来为学生提供学习朗读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总之,小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我们应该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记,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为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学生能真正地爱上朗读,爱学语文,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1]聂群丽. 试论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策略[J]. 教育:00062-00062.
[2]谢瑞娜. 让孩子爱上读书——浅谈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导学,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