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李世良 李敏敏 张强
[导读]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走向少年的过度阶段

        李世良  李敏敏  张强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街道凌河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儿童走向少年的过度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会降低对教师与家长的依赖,会产生独立意识和参与社会的欲望;但与此同时,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这一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正确的认知社会,引导学生加强思想建设,培养学生优秀的精神品质,最终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德育教育;
引言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都在讲究方法,追求效率,所以关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按照传统时期单调的策略是不可行的。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班主任,要从新的角度去探析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内涵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不仅包含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担当,促进学生加强自主管理,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等内容,还包含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例如引导学生塑造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独立自信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锻炼学生坚毅的品质等等。因此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从生活、学习、环境构建等各个方面出发,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最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班主任德育教育理念落后
        许多班主任把德育教育当做是任务来完成,大都是围绕着学生学习成绩来开展德育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成长教育、道德教育等。这种僵化的德育教育理念无法满足初中生的成长需求,班主任根据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间接上导致了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叛逆等心理问题。德育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说教,而是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进行教育。
        (二)德育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初中德育教育实施中,未能实施因材施教为普遍存在问题,多数教师未能将学生差异性予以掌握,均以课堂灌输形式传授,教学缺乏科学性及针对性,德育教育成效不佳。部分教师仅止步于理论层面,以理服人,但缺少情感教育,造成德育教育质量不佳。
        (三)德育教育和初中生身心发育不匹配
        许多班主任德育教育都是围绕学习成绩、班集体荣誉等来开展,并没有关注到学生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困惑。例如,随着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初中生存在着沉迷网络游戏、网络流行语、短视频等问题,由于初中生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途径
        (一)开展班级主题活动渗透德育
        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可以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渗透德育内容。在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设计活动主题,也可以根据节日、突出事件、热点新闻等设计活动主题。例如教师观察到班级中某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通过沟通了解到是因为学生与自己的朋友产生了矛盾;在组织班级主题活动时,教师就可以以“如何与朋友交往”或“如何排解心中的情绪”为主题,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明确活动主题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主题搜集资料、设计活动形式。

例如在确定以“如何与朋友交往”为活动主题之后,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与朋友之间相处技巧的相关资料。学生会了解到丰富的信息,像用语要讲究,玩笑要适宜,要尊重朋友等等。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人际交往的礼仪,促进学生加强自身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活动开展环节,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交往中的礼仪。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产生叛逆思想,教师通过组织班级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促进学生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二)严抓细管养成教育,落实德育常规管理
        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为将学生优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需从学生初次入校,便根据相关准则,开展各类教育,形成优良的班风、校纪。每一届新生入学,需组织为期一周军训使学生快速融入学校环境及学习生活,各班级积极学习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等细则,在班会上进行沟通交流,将自身见解自由发挥。通过将学生行为规范加强教育,不断将各类能力逐渐提升,譬如自我约束、管理等,逐渐渗透于日常自主行动中。
        (三)班会和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提升班级精神风貌
        初中班主任可以对传统班会进行创新,把班会和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相结合,把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升华班级德育教育效果。例如,班主任可以结合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存在的困扰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近期班级学生考前焦虑心理,班主任组织了心理疏导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观看了一些心理疏导讲座,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成功与挫折,对学生进行心理、情绪上的疏导,对学生实施激励教育,做好班级考试备战,提升班集体整体成绩。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例如,积极响应垃圾分类活动,对班级、校园垃圾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带领学生参与到劳动中,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让他们尊重每一份工作、尊重他人。垃圾分类活动可以让初中生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纠正学生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为班级环境美化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班集体主人翁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营造积极向上、敢于担当、团结合作的班级精神面貌。
        (四)实施家校合作进行德育延展
        家庭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在前一段播出的《隐秘的角落》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学生影响之大。因此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重视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过加强家校合作,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德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虽然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许多家长并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甚至部分家长会过分宠溺学生。因此教师在开展家校合作时,要使家长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座谈会,为家长展示相关新闻案例,引起家长的重视。另外教师要指导家长正确的管理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家长一味地批评与说教不但难以收到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自己的管理经验,也可以鼓励其他家长分享自己的经验。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亲子游戏,为学生与家长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家长构建和谐的家庭。加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引导家长正确的认识并开展德育教育,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最终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的工作方法关系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而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则关系到了学生的未来。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认清楚自身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优化德育教育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移山.探究如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2):36-37.
[2]吴文柱.探究如何在初中班级管理当中进行德育教育[J].才智,2020(18):73.
[3]罗君亮.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学园,2020,13(13):62-63.
[4]闫祥文,杨森.试论初中班级管理有效实施德育的途径[A].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20:1.
[5]李慧燕.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