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周武
[导读]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周武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良安镇中心小学 641511

        摘要: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且非常严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数学思维能力即学生能够站在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使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以提升,是值得教师尝试的一种教学手段。小学数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数学的抽象性决定着简单的小学数学也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着他们思维的发展程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年龄的限制而对其思维的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1]。抽闲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创设生活情境便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学生们熟悉的情境中能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利用生活知识解答数学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情境中能够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这样学生便能够准确理解该知识,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得到发展。
        例如《测量长度》的相关知识,长度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你问学生厘米是什么,你的数学数有多长学生们并不能准确回答出来,虽然教材中也涉及到了部分事物测量,但是这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学生们对长度有具体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动手测量自己身边的物体,例如文具盒、书本、铅笔、橡皮,通过实践操作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测量黑板、书桌、椅子等大型教学器材,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地方都蕴含的丰富的数学知识,学生们厘米、分米和米的具体概念掌握的也更加准确。
二、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小学生多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长期运用这样的思维模式很容易使小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在数学的学习中是一个较为可怕的存在,它会致使小学生在同一个地方多次摔跤,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阻碍。

基于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规避思维定式的养成,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
        一题多问,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从多种角度出发进行不同问题的提问,如香蕉有20个,苹果有15个,问香蕉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苹果个数是香蕉个数的几分之几?香蕉比苹果多百分之几?苹果比香蕉少百分之几?香蕉占水果总数的几分之几?香蕉比苹果多出来的数量占总数的多少等等,通过多种角度对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题多解则是要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并采用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例如一辆货车2小时行驶了240千米,如果货车以同样的速度继续行驶3小时,问共行驶了多少千米。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会算出货车的平均速度,然后算出三个小时的路程,最后相加得出最后的总路程,这样的方法很正确,但是长时间采用一种解题方法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是一种禁锢,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问题的解答。有的学生说一天共行驶了5个小时,算出平均速度乘以5便是最后的结果;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先算出4个小时货车行驶的距离即240*2=480千米,然后算出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即240/2=120米,将两者相加便是5个小时的总路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新意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对学生表示肯定,并引导能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实现多向思维的发展。
三、采用合理引导方式,将好奇心作为导向
        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好奇心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答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圆的知识点时,可以采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我们的生活中蕴含着哪些圆形呢?生活中的圆形不胜枚举,学生们更是踊跃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要设计成圆形呢?例如车轮设计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不行吗?学生们齐声回答因为设计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会非常颠簸。教师继续询问为什么圆形就不会呢?这时生活中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学生也已经习以为常所以并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教师的问题瞬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纷纷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努力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不同阶段的学习思维发展程度也是不同的,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思维培养,使学生在准确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升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海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 新课程导学, 2015, 000(026):32-32.
[2]王萍华.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