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根清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明皇楼区,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众多,且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和推理性,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之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使得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数学,失去了数学知识学习应用于生活的意义,这种现象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该得到有效的遏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本文尝试结合生活教学的思想,分析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希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生活教学;引导方法
根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可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联系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也可以知晓,古今中外很多的数学家,其发现和总结的数学理论和智慧,从很大程度上来看,皆源于生活。受此启发,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也应该将生活教学的智慧投入到数学学科中,借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营造生活氛围,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知晓数学知识的应用实际意义。下面就是一些笔者的个人看法。
一、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解释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学生虽然学习的知识不太深,但是,需要解除的陌生数学概念、理论,如计算法则、数学单位、数学定理等较多,而这些对于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学习起来相当困难的。而基于这些知识的奠基性,我们又不得不让学生理解,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未来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一教学的困境吗?笔者认为,可以适当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问题,来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
比如,在为学生解释“减法的性质”时,教材中直接给出的定义是:一个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不是零的数的结果与这个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相等。如果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的话,仅有少数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知晓。对此,我们可以采用拿粉笔的方式,当着学生的面进行操作。校园生活中,有的情况下,教师会自备一盒粉笔到教室,也有的情况下是正在使用粉笔而发现了粉笔的缺失,该情况下往往会请一名同学到办公室取几盒粉笔,因此,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的情境,“办公室里总共有10盒粉笔,现在我请xx同学去办公室拿来了3盒粉笔,而我们隔壁班的老师,也发现粉笔不够用了,也请一位同学去取了2盒粉笔,那么,现在办公室里还有几盒粉笔呢?”,这一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采用的是连续减去3和2的方法,而得到最终的得数5,而有的学生则直接采用被减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的方式得到的结果,由此帮助学生验证了“减法的性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由于沉浸在与校园生活关联密切的情境中进行的思考,因此,他们对数学概念理解的十分透彻,课堂学习兴趣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此外,在教学指导“分数”的相关知识,如“真分数、假分数”的区分时,有的学生则犯了难,不知道如何区分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看到带着“横线”的就认为是真分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去解决呢?笔者则是结合生活中的年龄问题,来如此为学生做出解释,“同学们,我们如果将横线上面的数字看做是儿女,下面的数字就可以看做是父母,那么,生活的经验就会告诉我们,父母的年龄肯定是比儿女要大的,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才是正分数,这下大家明白了吗?”,由此,通过分析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值的大小,就可以帮助学生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记住老师举的这个生活案例,在今后的分数知识学习和计算中,自然可以知晓如何更好的运用分数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实践体验情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中主张,“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从教育的实践角度来看,生活中有很多的材料,如可触摸的、可品尝的、可看的等,这些都可以视情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智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手脑协调能力,增强数学课堂的体验性和实践性,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比如,在教学指导“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时,我们知晓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购物,消费,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少不了人民币的参与,经常陪同父母一起外出游玩或者是逛街的同学,一定见过人民币的样子。教师也可以到附近的银行去兑换几张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带领学生一同认识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熟练掌握各个面值,如元、角、分之间的换算进率,如果课时充足的情况下,还可以分发给学生一些人民币的样币,让学生试着用样币进行“超市购物情境”的课堂模拟,教师来扮演售货员,学生来扮演顾客,该生活化的情境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知识,更可以考察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
又如,在教学指导“位置和方向”的知识时,通过预览教材,我们可以知晓本部分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熟练辨别东南西北方位能力,以及让学生可以在抽象平面图和现实空间中进行思维切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利用课桌和其他物品设计城市交通道路的情境,模拟“问路”的状况,给学生提供一张地图,并告诉学生目的地,看学生是否可以根据地图的提示,和路人的提示,而清楚辨别方向,为了增加问题情境的难度,我们还可以在“问路”的环节,给出学生一个正确的和一个错误的提示,看学生是否有对信息的判断意识,从而在突破重重困难后,找到正确的方向,达到教师指定的目的地。由于“问路”是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问题,因此,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并在学生的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布置生活作业,强化知识的运用
从结合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来看,我们应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不要让学生带着作业入睡,网络上的一些家长反映,有的孩子即便是从放学回家开始做作业,直到半夜也做不完,其实,这就是太多的教师仅关注了作业的数量,而轻视了作业的质量。当作业失去了巩固和复习的效果之后,而只留下形式时,作业的初衷也就无需再言了。其实,基于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何不布置一些实践探索类的作业,让学生去调查、去实验,以及去总结,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完“统计”的相关知识后,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等理解尚且一知半解,学生很难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扇形统计图更合适或者是条形统计图更合适。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调查本小区居民10户的家庭用水量的数据作业,以连续6个月为调查界限,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制作调查表格,绘制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凭借自己的口才去说服10户给打开门的叔叔阿姨和大哥大姐完成调查表,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考察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其次,在得到数据后,还需要将数据提取出来,从绘制图表,再次,在得到表格后,他们会发现有的家庭用水较少,有的则较多,由此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生活教育思想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一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活跃性,促进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继而在问题的探究中,开发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数学与生活教学的融合方法,希望可以践行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有效的促进广大小学生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1(11):107-108.
[2]张旭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1(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