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冯小龙
[导读]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从贯彻学科素养出发

        冯小龙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土桥中学 (陕西 咸阳) 711304
        摘要: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从贯彻学科素养出发,找准教育切入点,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不足。历史学科中蕴含了丰富的家国情怀内容,所以教师需要找出教材内容与家国情怀之间的结合点,以促进学生未来发展为主,找准教育方向,实现教育目标。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价值与路径;探析
引言
        新课改背景下,多数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现有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况是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的,特别是就初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注重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丰富教学内容,借用多媒体、微信、钉钉等教学工具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技巧,特别是要对历史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政治布局、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方向。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精神归属,顾名思义,是对家与国热切而浓厚的情感,无论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还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亦或是《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的人文理想,都是一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与天下为公、乡土观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这些文化的超越,其实现路径是心怀天下、重视亲情、强调个人修身等。放在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是学生探究和学习历史需要具备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期待与情感,以及对国家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其呈现具有多样化形式,包括民主法治、科学精神、爱国精神、科技文明、民族精神等。对初中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国败家衰、国强家荣的道理,在生活中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二、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价值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也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学艺术。我国古代科技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使学生在高度自信和自豪中树立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产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二)增进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有效拓展大爱情怀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必须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学生通过世界史的学习,一方面领略世界各国文明的丰富多彩和多元特色,理解和尊重各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顺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促进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中国方能安全;人类进步,中国才能不断走向繁荣。这样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才是对家国的大爱。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
        (一)注重课堂导入,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历史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学工具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中失败、成功事件的认识,并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

教师应该做好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知识,并在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进入历史学习状态,进而更好的学习知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以5~8分钟视频的方式做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历史信息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深入挖掘历史教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主导,入选历史教材的材料是诸多专家、学者重重考核过而选定的,本身就包含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在力求详尽、客观阐述历史史实的同时将其中的家国情怀挖掘出来。例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中,对我国清朝前期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清朝前期……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其中就蕴含着家国情怀,在分析这些材料的时候,教师要带领学生客观、深入的解读,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引申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三)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家园情怀教育
        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落实家国情怀入手,把握重点内容,找准教育方向。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知识传授上,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上。也正是受到这一方法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疲于记忆等现象,逐渐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就难以实现培养家国情怀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并未形成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也没有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效果难以优化。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出发,提高对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度,加大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力度。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感触内化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历史教学要密切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指出了初中历史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这个基本问题。历史教学联系社会生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历史、检验历史、应用历史,充分发挥历史学习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挖掘、利用历史学习资源,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内化家国情怀。
        (五)结合分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不同的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量是不同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历史知识,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期等课外学习时间就应该熟悉了初中历史相关知识,且对历史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些对历史知识兴趣不高的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较少,如果教师不挖掘一些适合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就会导致学生历史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与关怀,并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而分层教学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历史学习方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层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认识到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在挖掘家国情怀背后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从而丰富教学活动,发挥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兴.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的培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陆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沙秀丽.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J].读写算,2019(14):25.
[4]吴松钦.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19(13):1-2.
[5]文洪霜.如何发挥历史学科家国情怀培养的功效[J].中华少年,2019(13):2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