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君娥
山东省莱州市烟台信息工程学校 261400
文言文教学具有以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承载着思政教育的重大责任。而中职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却举步维艰。枯燥乏味的翻译与串讲模式,使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的学生敬而远之,语文课堂气氛沉闷;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专业课的冲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了一种奢侈的理想,即使读书,也变成不解其中味的囫囵吞枣。连文章都读不进读不懂,遑论以文化人的思政效果?
如何突破文言文的教学瓶颈,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成了中职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针对现状找策略,才是改变文言文教学窘境的正确做法。
文字学习现状。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障碍来自文字本身,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文言实词的基本方法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浇灭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职学生本来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字”的传统教学方法,会让一部分学生彻底放弃文言文学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便无从谈起。
文章学习现状。现实中,大多数文言文教学课堂,止步于“通译全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 有的教师对古代韵文(比如诗歌)的教学方式更是简单粗暴,直接就进行“朗读━背诵━检查━默写”,学生的诗歌学习最终完成的是考试填空,有的学生对思想内涵一无所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背诗文,写作文时却不会引用一句古诗文的根本原因━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对于文章而言,文字是载体,精神才是其灵魂。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很难触及文章灵魂,更难触动自己的内心,这样便无法产生思想上的强烈碰撞与共鸣,很难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文化熏陶现状:读文章,要让学生走进去,还要走出来,但很少有教师真正去深挖作者写作此文的文化大背景和作者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很多课堂都是按部就班走过场,只是提一下“写作背景”而已,学生无法对历史进行深刻地回眸,也无法在古今的对比中,产生对时代的幸运感和对国家的自豪感。
“文字━文章━文化”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和思政教育的元素,只有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方法,才能使其传递思想教育的强大力量。
(1)文字教学法。重点采用“因形求义”的方法和兴趣导入的方法,结合字形演变过程中的有趣部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
教师要狠下工夫,深入钻研《说文解字》《汉典》《象形文字》等工具书,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查阅学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以清除“文字”障碍,确保学生阅读时字通句顺、文意畅达。
中职文言文教学要求“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中职学生学习文言文重在“读懂”,并且能“有兴趣地诵读”。
兴趣需要挖掘,深挖文字本身的形义联系,所有的汉字其字形起初都在表达本义,哪怕几经演变面目大改,也能找到与本义相关的“部件”,使学生能顾“字形”而思本义,然后由本义而进行引申、比喻,从而解决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当然没必要将某个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全部讲清,只要抓住其“象形”部分与文字本义之间的联系,其引申义和比喻义也就容易理解了,适当地插入文字演变过程中有趣的小故事,文字的学习便会充满了趣味。在文言韵文的教学中,除了形义结合明其义外,适当增加一些音韵方面的简单知识,让学生在诵读时能感受到文字如音符般和谐的音乐之美,读出文章的“真味”与“真情”。
文字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字”, “走进”文章之中去。只有在“识”字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等才会顺利展开,思政教育才会真正落地。
(2)文章教学法。重点采用“思想碰撞”法,引导学生对接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切身经历,发现矛盾点,大胆质疑,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其反躬自省,达到净化提纯的目的。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承载着作者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有走进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浸润其中,涵咏玩味;而学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受,密切联系自己的经历,才能实现与作者远隔时空的神交,产生“共情共鸣”的阅读效果。
阅读就是“碰撞”,“碰撞”产生火花。文言文学习,就是完成各种碰撞:文本思想与学生的思想碰撞,文本思想与现实思潮的碰撞,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等等。碰撞,就是淬炼,在碰撞中改变自我,锻造自我,从而完善自我,健全人格。
“思想碰撞”法,是为了让学生“走出”文章,在各种碰撞中给心灵以强大的冲击力,让学生的阅读最终走向自我的内心和现实的生活。
(3)文化熏陶法。采用“溯源”法和“古今对比”法,让学生找到民族认同感。对接历史,破解每一个作者身上的“文化”密码,并将传统文化的基因植入学生的血脉,让学生的成长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溯源法,可以引领学生回望我们民族的昨天,回望民族精神日渐成长的过程,从而找到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每一个作者的思想,都会折射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但每一个时代都是历史发展长河的一个节点,而每一个人都是历史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和传承者。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佛道等思想一直在平衡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他们身上那种刚毅中正、典雅温润、通透明达、洒脱淡泊等为人处世的思想,都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芒。中职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要么站在宇宙的高度,要么触摸生命的本质,诠释人类的力量与灵魂,经典中处处透露着中国人的风骨。阅读经典,做真正的中国人。
(4)“文字━文章━文化”, “三文”教学相辅相成。学生读懂文字“进得去 ”,读懂思想“出得来”。让由“字”而“文”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现状,让学生披文入情,最终达到思政教育“育人育心”的根本目的。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思政教育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索文言文教学与思政教育巧妙融合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积蓄成长的力量,最终达到立德立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