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强
(省锡中匡村实验学校 214000 )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教学绝对是一个耗时多、难度大、见效慢的一项工作,但是如果在初中阶段不开展系统化的作文教学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就难以提高,我们都知道语文的是对学生语言理解力和书写能力双重培养的一门学科,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指导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对即将写作的内容有一个了解,从而提高写作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教学模式
一、指导素材丰富内容
学生写作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内容可写,原来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孩子的撒谎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可见作文一直是我们内心的一根刺,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有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让他们对什么是作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将外界观察到的内容在主观中进行加工然后写作,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观察后用自己的想法去写,这样作文的情感就变得丰富了。例如:此次疫情期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件,知名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不知名的后勤保卫人员、医护人员都可以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在课堂上我们以疫情期间感动你我的瞬间为题目写作,这时候我们就分析了无名的英雄这里有雷神山的建设人员、医护人员等对他们进行逐个分析找出他们身上感动你我的事,这样分析后素材就变得丰满了。
二、指导写法丰富文采
在将素材罗列后我们就要去想每一个素材应该用什么样的写做法方法能够将素材写的更加丰满,这个素材用在这个段落里是用比喻还是拟人,是用反衬还是用直接描写,这样的文章才能有多重的写作手法,而且阅读的时候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当前学生的作文就是平铺直叙的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这样的文章很难吸引人去阅读。
三、指导逻辑关系
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需要有段落之间的排布的,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每一段怎么样去安排都是要讲究的,在写作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去把控逻辑关系,写作的时候有空间关系、时间关系、逻辑关系这样的关系必须要清晰的排布,这样才能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他们在自己安排段落的时候都是随心所欲的,这样对于文章来看起来就非常的混乱,如果能够在一起开始就注重谋篇布局,那么学生写的时候一定的有一定的逻辑性的。
四、指导作文教学的注意
(一)注意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学生面对作文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能够主动分析素材中的内容,从教师给的纲要中分析内容。
分析的过程学生可以讨论也可以自主分析,但是分析的结果一定要达到文章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素材是为文章的写作服务的,我们都知道初中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应用素材,素材是死的但是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换一个说法可能素材的内涵就会发生转变,这样的多样化方式应该告诉学生,因为素材不可能是量身定做的都是需要进行分析并且从情感的角度来写作的。
(二)注重素材的情感性
素材给定以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对素材的深刻情感有所理解,理解的素材的情感才能写出有自己情感的文章,我们在分析素材的时候一定要将情感分析到位,这样学生的在写作的时候才能主动去分析素材中所蕴含的深刻感情,久而久之对自己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提升。
(三)评价时要有理有据
学生的文章写完了以后教师可以先让小组之间进行评价,看一看同伴的问题出现在哪儿,你要如何的修改去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评价需要有理有据,或者是修辞运用的不恰当,或者的词语搭配有问题,或者是写作的顺序不得当,或者是谋篇布局安排不合理,这些内容都是初中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根据这些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保证他们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
(四)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
初中生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思维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那么,教师在仿写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基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这样学生才有写作的欲望,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欲望。
结束语: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文教学是每一个老师最不愿意涉及的,大多数教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写,然后教师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仅仅是根据学生习作的内容进行点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形式,也没有找出学生问题出现的所在,这样的效果是不理理想的,但是指导式作文教学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兴趣的激发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教师他们只是充当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在写作的过程中要保障学生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提高写作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彪,魏云山,何静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浅谈新时代网络教育下初中作文教育教学的创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版)2018(21):0133-00134.
[2]贾广平,李黎明,张贺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课程改革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中初中语文教师教育专版)2018(1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