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荣
温峤镇第三小学
【摘 要】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德育的教育。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通过全程追踪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通过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抓住点滴渗透爱国主义,通过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关键词】科学教学;德育渗透
将科学教育仅仅定位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应该以培养未来合格公民为最终目标。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德育的教育。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所以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在科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更好的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
一、激发兴趣,培养科学怀疑精神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在教学《科学家这样做》时,告诉学生,科学家的内心活动实际上与同学们的一样,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同学们都能够自然地做出了,儿童实际上就是科学家,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消除学生们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创新的起点。传统的喂养教学,让学生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学生认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来不得半点怀疑,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好问的天性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所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氛围。
二、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已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比如在教学《校园植物大搜索》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认识校园里的植物最多,还请每一组都进行介绍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促进了交流,增强了集体荣誉感,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全程追踪,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是捧在手心的一代,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娇生惯养,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科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此时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时,课上我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激发了学生养蚕的热情,为“给蚕宝宝记日记”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一个研究计划,要求学生们不仅要亲手照顾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养蚕的时间跨度太大,教师要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在“养蚕经验交流会”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四、实地考察,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环境和我们》时,通过学习“一天中的生活用水”让学生了解水对人类和生命的重要性,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同时知道我国淡水资源匮乏,从而自觉地节约用水,要为保护水资源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们们小组合作去调查家乡有哪些水资源、当前的使用情况、有没有受到污染等。学生通过考察,可以掌握很多的资料,如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学生们还考察了污染的原因,在班上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抓住点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教学《电和磁》等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指南针、造纸术、候风地动仪的发明、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会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六、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新课标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教育学生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要保持科学教室的洁净,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勉强成了习惯,习惯就成了自然。”假以时日,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要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盘革先.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学[J].中国教师,2017(S2):133-134.
[2]吕艳春.渗透德育思想 培养探究精神[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08):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