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晓
浙江省衢州市新华小学
【内容摘要】 聚焦当下教师磨课现状,往往是有赛则磨,无赛不磨,忽视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历炼。片区教研新“磨”式由此应运而生。本文从探究新“磨”式的方法和途径出发,从一个一线英语老师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教研新“磨”式,来对其做一定程度上的意义寻索。认为其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是有利的巩固,提纯与夯实。
【关键词】新“磨”式 “磨”法 “磨”方 “磨"效 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更是一位科研型的教师。于是磨课开始走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野。聚焦磨课,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所磨的课往往以“优质课、公开课”的身份展示,有赛则磨,无赛不磨,却忽视对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如果教师急功近利,缺失思考,磨出的课就易变成简单华丽的堆砌;如果教师浅化思考的程度,自己就易变成磨课组的课堂傀儡,无疑就卡住了自身专业发展的咽喉,赶进了成长的死胡同!这些舍本逐木的行为也远远背离了磨课的初衷。
我们片区近些年更是赋予了“磨”式全新的内涵,在专家的引领下,在片区全体老师的协作下,采取多种形式,老师们针对各种课型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以达到“精品课”的标准。可以说,这样的新“磨”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练功场。 因此,我们要静下心,立足常态下的磨炼,少一份追名逐利,多一份静心钻研。“磨”的过程是就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
那么,新“磨”式磨的是什么呢?怎样来认识新“磨”式在教师成长道路上的价值和意义呢?本文以质的实践研究方式,从一个一线老师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教研新“磨”式,来对其做一定程度上的意义寻索。认为其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都是有利的巩固,提纯与夯实。
一、探究──新“磨”式到底“磨”什么?
要解决“磨什么”的问题,有必要先对“磨”字进行一番推敲。所谓“磨”者,研磨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磨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简单的活动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思想上产生触动、心智里迸出火花,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得失,反省教书育人方式的思维过程。“磨”意味着一种功夫、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片区教研新"磨”式,也正是在这几年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各具实效的专项研讨活动, 抓住了关键来磨功:
“磨”法一:打磨理念,成就有“高度”的教师
【分析】很多老师对《新课标》的内容是一知半解,平时很少去翻阅,于是课堂上的很多环节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磨”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理念提升的过程,在每一次片区听评课中指出教师有悖于课堂理念的环节,让教师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并鼓励教师仔细研究《课程标准》,用《课标》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把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从理论“高度”提升自己。
【实例1】:课标理念落实处
在PEP五年级上册unit5《My New Room 》针对“There be”句型的复习课研讨中,起初对于复习课的定位拿捏不准,只是单一的希望通过采取一些听、练、讲的复习手段来达到巩固“there be”句型的目的。在仔细研读了新课标之后,抓住了如下方面:语言知识功能上,英语新课标(2011)作出 “恰当地理解和表达”的强调。这也是本课设计的宗旨。本课旨在借助图片创设情景,铺设语境,让学生复习回顾、重新感知理解There be句型陈述句的单复数的表达形式,在学习任务中能恰当地进行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以达到语境、语意和语用相融合的目的。
“磨”法二:打磨学情,成就有“温度”的教师
【分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发现:有些我们精心准备的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显得无动于衷,教学效果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对学情的深入分析。因此可在课前分析教学内容时把教学目标分层为基础目标、中级目标和拓展目标。基础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即A层学生的目标。中级目标,就是大部分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努力可达到的那个水平,即B层学生的目标。拓展目标,要求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适合学有余力的C层学生,为其综合思维和创新精神提供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实例2】:目标确立顾学生
在PEP Book6 Unit 5 Look at the monkeys??PartB??Let’s learn 的研讨课教学中,我们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基础目标:要求A层学生能听、说、读、写下列短语sleeping 、climbing、 fighting、swinging 、drinking water,并能对单词卡片上的图画进行描述,如:The lions are sleeping.
中级目标:要求B层学生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作适当的发挥和想象,如,I’m a rabbit \tiger…,I’m jumping like this.并配上相应的动作等;
拓展目标:要求C层学生能够对单元的主情景图进行综合描述,而A、B两层学生只需要在学完Read and write后能描述即可。 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才能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才能构建出课堂教学中师生平等的对话,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磨”法三:打磨教学环节,成就有“精度”的教师。
【分析】以往的集体备课很多时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教师产生了依赖性,对教材的解读更是一知半解,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备课新模板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模板中对于课型的把握、四维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节中学生问题的预设以及活动设计的意图都做了明确而又细致的要求。教师要用新模板来“精打细磨”每节家常课。
【实例3】备课新模板深挖掘
对于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的过程这一备课环节的设置,起初老师们不明白用意何在,不知该如何正确的表述。在片区课例分析、研讨之后,才真正明白其意图所在:审视教学过程中采取哪些有效手段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判断其是否有效。
以PEP 五上Unit5 《My New Room 》针对“There be”句型的复习课为例:教学重点定为:1.梳理a, an, many/some的用法。2.复习巩固There be句型陈述句的表达。3.“看图写话”策略的指导。那么重点突出过程的表述,便与此对应,每一个活动的设置都是为了解决相应的教学重点:
Revision 1:Look and say
看图,复习生活物品词汇,引导学生总结a, an, many/some的使用方法。
Revision 2:Say and recite
看图,描述图中物品,复习巩固There be句型。并通过背诵,让学生会熟练地口头运用。
Revision 3:Say and write
运用“看图写话”策略,学生练习说图、写话。
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层面“磨”出来的课,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师个人的教材解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磨”法四:打磨反思,成就有“深度”的教师。
【分析】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但是,往往很多老师常苦恼于无处着手,导致反思往往停留在表面水平,只能是简单的回顾,难以深入,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为了解决这个困惑,片区研讨后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提出了多维阐述角度,比如: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反思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后,通过教学后的各项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反思重新上这节课的新想法。
【实例4】教后反思析透彻
PEP 5 unit 2 read and write 的教后反思: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阅读后的拓展环节沉闷,缺少趣味性。应该考虑换一种更加有趣有效的方式。拓展环节不一定是写,可以说拓展阅读等其它方式。重新创设阅读后活动:把阅读后活动设计成分享阅读,自编了一个Who is the best!的故事情境:四个季节争吵谁最好,在谁也不服谁的情况下由小组合作评判哪个最好,最后由太阳公公给出“Every season is the best!”的道理。
只有如此透彻的反思,才能把自身的经历、经验、实践转变成自身成长的新起点,形成更为丰富的教育智慧。
二、找寻——新“磨”式的有效途径。
解决好了“磨”什么,那究竟有哪些“磨”的途径呢?笔者认为“磨式”力求多样化,形式不拘一格,通过多种形式的“磨砺”,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磨”方一:独立“磨”式
就是自己“磨”。以笔者本人为例,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或在一节课结束后,即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常常自问:我的教学步骤流畅吗?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吗?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吗?有效吗?我设计的任务型活动能吸引学生吗?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有什么是我可以改进的吗7如何改进?我给了我的学生现成的鱼,还是给了他们“钓鱼”的方法?因此,这种自主“磨”式不可缺少。
“磨”方二:相互“磨”式
就是各校教研团队互“磨”,在每次不同教研主题活动的开展时,互相交流,是集体智慧的体现,真正实现“互磨”过程中的“百家争鸣”,有所悟,有所得。
以语篇教学研讨为例,活动采取了新华小学和市实验学校两校间的打通教研“磨”式,以“提高教师语篇意识和语用能力”为主题,力求“多层面、多角度” 诠释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模式的内涵。内容以新华小学许老师上的《PEP Book5 Unit3 Story time》和市实验学校汪老师上的《NSE Book7 Module3 Unit2I’ve got a hobby》两节阅读课为例进行研讨研讨解决了大家的困惑:何为语篇、为何要教语篇、如何进行语篇教学。这样校际间的相互“磨”式将区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集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教师教学研究的共同体,实现了跨地区、多角度的教研。
“磨”方三:引领“磨”式
还是以片区语篇教学研讨为例,课后的交流评价,不只是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单向交流,更在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讨论、切磋和分享。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要求授课教师回答,甚至是一些非常尖锐、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阅读策略的教授在小学段度的把握;如何兼顾语篇教学中阅读的技巧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平衡。通过区学科带头人对“语篇意识”与“语用能力”深入的阐述,老师们深入理解了“语篇意识”概念,意识到了课堂上要善于引领,真正教给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好方法。
总言之,在片区教研新“磨”式下,我们欣赏到的是一种平心静气的渗透,领略到是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感受到的是一种循循善诱的启发。这种“磨”,是引领,是扶植,如甘露于幼苗,如绿叶于红花。 我们正是在“磨”的过程中,在困苦与彷徨中,在希望与欣赏中,同经历,悟收获,共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白溢明等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耀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途径·2003研究综述.
[3]唐松林,徐厚道 教师素质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6)
[4]晏敏.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