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东升
广东省南雄市南雄中学 广东南雄 512400
摘要: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和思想,其中提出要注重知行合一,强调了要能够将认识和实践进行整合,从而达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通过这一理念的落实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素质观,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构建知行合一的课堂仅仅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是无法落实的,还需要借助班会课完成,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知行合一。本文就针对知行班会课的落实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给一线的教师一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班会课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培育。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开展班会活动,通过创设一些主题班会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德育意识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今后很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和社会脱节的情况。所以在德育班会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要能帮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可以达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逐渐的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知?行班会课”的提出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019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另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在认知和实践关系上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外,班会课也是一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活动课。为了进一步在班会课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学生素质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践行学校“严勤细爱,诚信美健”的办学理念,学校构建了“知?行班会课”,探索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二、“知?行班会课”的理论依据
明代中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一种知行互动的认知方式。是致良知的手段,其目的是获得真知去指导行动,而后又获得真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对中国思想理论的独特贡献,他所说的“知”“行”统一于人的内心活动,有利于道德修养。
三、“知?行班会课”的内容
1、知行的基本意义。在线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知行的含义。知,指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行动。中国哲学史上对知和行的关系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如荀子、王夫之等认为知离不开行;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朱熹等认为知是天赋的,知先行后。
2、各种校内主题班会。知行班会课教师提出了进行德育教育专门的主题,然后就需要探索思考研究出一些相关的落实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这些德育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各种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能够融入到德育课堂中参与体验和讨论,强化对各种德育知识的理解和感知,更好的深化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达到立德树人的知行合一。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致敬逆行者的班会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比如通过环境保护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要有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的意识。
3、各种校外实践主题班会。知行合一所指的就是能够将认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和落实,同时也应该在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对其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所以在这样的校外实践主题班会中教师强调的不仅仅是一些德育理论的探讨,还需要做的就是能够付诸实践,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把主题班会课搬到我们的郊区田园,让学生体会插秧、施肥、割稻子的辛苦,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4、主题班会活动分享。教师可以把自己成功的主题班会课成果制作成展板在网上、校园和展览馆上分享。
四、“知?行班会课”的实施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在德育班会课堂中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说教肯定不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一味地进行情感的熏陶感染,没有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样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所以教师在知行班会课中想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做的就是要能先去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做和为什么需要这样做的。教师要将教和感化进行整合。通过情感的熏陶和理论的说教帮助学生对一些思想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生和新冠病毒搏斗的视频,带领学生听关于知行合一的专题报告,组织学生上网查阅相关德育认知的故事等等,通过这样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所以在开展班会的时候教师单纯的完成理论说教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一味地进行情感的感染也是不够的。要从平时的点滴小事落实,要能够加强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力行。
(二)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求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认为道德行为的好坏主要是道德认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求。其实人的道德行为动机主要来源于道德需求,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很多道德行为和能力基本都是道德需求引出来的。所以在落实德育教育的时候,教师在设定知行班会课主题的时候都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道德需求,要能够将道德需求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进行结合,鼓励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实践,这样学生的道德行为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具备较强的表现欲,比如想当班长,展示自己的管理能力,有的想要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等等,那么作为教师还是需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要注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当满足了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学生才能获得健康个性的发展,才会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样也才能达到道德上面的知行合一,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
所以在落实德育教育开展班会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要能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入手确立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得道德上面的满足,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体会
学生阶段的心理和成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个阶段学生自己可能觉得已经足够成熟,但是表现出来却是比较幼稚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时候,需要将概念性的内容陈述出来,然后和范例进行结合,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也才能逐渐的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理念。在班会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集体荣誉感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情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够凝聚积极向上的一股精神力量,那么教师在班会中恰好可以利用好这样的一种力量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另外在班会活动上,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人和事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真善美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接受教育,获得一种向上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励志、感恩、亲情相关的视频,也可以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向钟南山颁发勋章视频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陈列馆,如“半条被子”“一张票据”等地,以此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在班会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电影片段,创造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情感,让学生投入到影片中,可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四)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行为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求不能过高和过多,但是也不能太低和过少。要考虑到学生的最新发展区,让学生可以获得真正的发展。比如在班会上教师指导学生要多给班级做好事,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让学生寻找能够做好事的机会,而是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什么是好事,能够认识到对集体和他人有利的事情才是好事,而且好事就在我们的身边,然后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做好事的学生进行表扬。指导学生能够借助班会学习的道德知识和观点去处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把握好尺度,这样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和思想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比如教师指导学生需要学好每一门学科,那么针对偏科的学生就需要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每一门学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学好各个学科的重要性。在德育过程中,尤其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下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把班队活动、学科学习,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进行结合,形成强有力的教育支撑点,除了指导学生在校内班会课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开展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活动,系统性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指导学生要学会成为父母的好帮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家人整理家务、洗衣服等等。按照学生的相关规则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的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能够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可以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五)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主要是培养人的品德活动。那么在德育教育中其实就是需要把外在的东西能够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实现知行合一,一定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主体性其实是学生在物质活动或者精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和主动性。只有在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动性,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更加的活跃,才会积极参与到各种德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德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知行合一。学生才会自觉地完成自己思想的转化和行为的控制。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班会活动,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就一定要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的一些班会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自身认知规律,缺乏对学生的关爱和精神世界的感化。这样的教育无法真正的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也就无法更好的将这些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学生自然无法付诸到实践中。而学生如果能够做到自律,才能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所以在落实外在的理念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得更加的主动,这样才能达到知到行的转化,体现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六)加强落实行为训练和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应该说是学校落实德育工作重要的内容。人的行为一般都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也是把人的价值观和客观世界进行连接的一个重要的桥梁。那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落实执行班会,需要的就是加强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和实践锻炼。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仅从文字或者口头上面去检验他们的德育学习效果,他们会说的非常的精彩,写的很动听,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行为,我们会发现表现出来的又是另外一套。所以说光说不练的德育肯定不是完善的德育,德育除了进行知识基本的传授,还需要付诸实践中,不断地把社会的要求和标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行为理念和准则,能够自觉地借助这些理念去支配自己的行为,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德育教育。因此在开展德育班会的时候一定要加强行为训练和实践锻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道德行为,使得道德规范变成学生的一种个体行为,那一些抽象的道德理念变成具体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磨炼的机会,创造磨练学生的条件,在灌输理论道德知识的时候逐步的帮助学生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知?行班会课”的效果
(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通过开展知行班会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转换,教师认识到了单纯的理论说教无法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也自然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无法帮助学生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转变,认识到了在课堂中要落实真正的实践活动,善于内化学生的思想认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所以说知行班会课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起到了积极地影响,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观点,提高了教师的认识,让教师的班会课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获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全面的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知行班会课强调的是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整合,让学生可以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能够使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多体验和感受的机会,能够不断地获得对知识的内化,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一种思想和认识,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行合一,这对于促进学生道德水平提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进行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三)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
立德树人教育不仅仅要落实到平时的学科课堂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通过开展班会课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会变得更加的集中和有效。但是传统班会课落实德育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并不理想。而知行班会课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因为在这样的班会中给到了学生更多讨论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感悟理论知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认识,这样的德育教育质量肯定会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立德树人是目前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为了提高立德树人效果,完成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积极开展专门的班会课,并且打造知行班会课,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德育教育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麦苏尔·吐尔逊.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的探讨[J].情感读本.2017,(23).36.
[2]张枫.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实践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6,(24).34-34.
[3]焦桂华.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探析[J].新智慧.202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