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
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六中学
摘要:以“关公文化”为切入点进行《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本文从生活中的“关公文化”、关羽的“义”以及以“义”为切入点整体把握《三国演义》三个方面作了论述,较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 义 关公文化
读书因人而异,有很多种方法和策略。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阅读经验不同,对书中的知识构建也不尽相同。《三国演义》作为整本书阅读篇目,示范一种阅读方式,寻找切入点进行阅读尤为重要,我认为从“关公文化”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生活中的“关公文化”。
关公也被称为关二爷、关老爷、关帝,民间老百姓习惯称《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为“关公”。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文拜孔子,武拜关公”,将关羽和孔子相提并论,关羽俨然已成为与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可见,百姓已将其神化。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关帝庙,庙中供奉关公像,寓意为防奸诈小人保平安。现在,人们将关羽视为财神、行业神、保护神、镇宅之宝。不仅国内许多人供奉关公,甚至东南亚的一些华人也供奉关公。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推崇关羽呢?商人供奉关羽,是因为他诚实守信;知识分子的书案上敬一尊关公像,是因为他饱读诗书,文韬武略;官员供奉关羽,是因为他智勇双全,希望自己官运亨通;农民供奉关羽,是希望五谷丰登,年年有个好收成;住宅中供奉关羽,是因为它能挡煞、驱邪……
由此可见,生活中的“关公文化”无处不在,这也为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奠定了基础,如果要深刻认识“关公文化”,就需要学生细读《三国演义》,全方位认识关羽,把握关羽的形象,从而梳理名著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二、关羽的“义”。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关羽、曹操、诸葛亮被毛宗岗点评为“三绝”,即“义绝”关羽、“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
打开《三国演义》,从“桃园三结义”到“败走麦城”,无不显示了关羽守义的过程。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志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表示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奠定了全书“义”的基调;“关公约三事”,张辽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用刘备的俸禄养二位嫂嫂,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便去找他,这都体现了他的忠义;华容道上,关羽知恩图报,“义释曹操”是“义”的高光时刻。在读者看来,此时杀掉曹操更大快人心,但作者并没有这样设计情节,反而是曹操依谋士而言,放马上前,动之以义。关云长想起曹操的好处,让部将四散让路。此后,关羽猛然记起军令,正犹豫间,见张辽拍马而来,关羽又动情放走曹操。作者为什么会如此设计,放虎归山呢?无非是不偏离全书“义”的感情基调。处处体现“义”这个准则;关羽“败走麦城”,东吴派诸葛谨劝降,关羽不为所动,说:“若城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关羽宁死不降,最终被孙权斩首,舍生取义。
纵观关羽的一生,从“桃园三结义”到舍生取义,关羽讲信义、守信义、施恩义的形象跃然纸上。在《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的“义”是真实的,是符合我们民族的价值判断的。通过阅读关羽的一个个故事,我们完整地解读了关羽的“义”,也理解了人们为何如此崇拜关公,将其神化,从而把握了《三国演义》的主旨。
三、整体把握《三国演义》。
整本书阅读强调一个“整”字,只有在“整”字上下功夫,整本书阅读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个“整”既包括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包括书中的人物、情节、主旨和艺术特色。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这首《历史的天空》场景宏大,耳熟能详。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不妨将这首《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播放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学氛围,这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大有益处。
作者以精湛的笔法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前文谈到的被学者毛宗岗称为“三绝”的关羽、曹操、诸葛亮。其实我们阅读《三国演义》,可以通过品读“义绝”关羽,一并品读“奸绝”曹操和“智绝”诸葛亮,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这种品读属于语言建构与运用,但从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角度看,不仅关羽有“义”,曹操也有“义”。当蔡阳要去追关羽,曹操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程昱又劝曹操追杀,操曰:“吾昔许之,岂可失信!”从曹操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关羽有情有义,所以我们以关羽的“义”为突破口,从关羽的“义”整体把握《三国演义》的“忠义”、“信义”、“恩义”,可以说《三国演义》成功地诠释了“义”这一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1】高丽?以“关公”文化阅读《三国演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6.
【2】王晶?用“非正文”阅读打开整本书阅读的大门:《苏东坡传》?读前引号【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