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春红
怀宁县月山镇中心学校
摘 要:童话作为故事的一种,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讲”,而这正是在童话文本学习中落实语用的有效途径。结合相关语文要素的训练,在童话教学中练习讲故事,需要围绕主要情节借助插图、关键词提示和思维导图把童话故事讲清楚,同时还需要注意从童话文本内部的结构和童话文本的语言出发,讲出童话文本的故事特色,从而把语用学习落到实处。
关键词:童话教学,讲故事,语文要素,语用学习
引 言
童话是小学生深爱的阅读文体,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还会自觉不自觉地讲起童话故事。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童话作为故事的一种,富有神奇的幻想和想象,其自身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就是放不下的痴迷感,另一方面是在大量阅读童话中,学生自发地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于是开始尝试通过不同途径来把自己喜欢的故事分享给别人,讲着讲着,学生就走上了由分享到创编的路子。正是童话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然生长,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以讲故事来落实童话文体的语用学习。这一要求在统编教材中,从低年级开始就进行了有序安排,尤其是课后练习以及童话单元中所体现的相关语文要素的训练,就是童话文体语用学习的有效抓手。
一、在讲故事中把握童话的主要情节
中年级习作要求重点是写清楚,与之相应的在童话故事的讲述中,讲清楚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可以为写清楚服务。童话文体相对于寓言故事类文本,篇幅显得比较长,故事情节也更复杂,这样的童话在低年级要求清楚地讲故事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抓住主要的故事情节,根据不同课文课后练习提供的具体策略,组织学生多加练习,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讲清楚故事主要情节的能力。
1.借助课文插图把故事讲清楚
在一年级学习的一些童话文本中,就含有借助插图来说说故事内容的要求,正式提出这种要求是在二年级开始的,体现在《小蝌蚪找妈妈》《开满鲜花的小路》等课后练习中。虽然课文中的插图有单幅的也有多幅的,但在引导学生运用插图讲述故事情节时,都需要抓住插图中突出的人物,找到课文中出现的相应的语言、动作表达,讲清故事主要人物在干什么(说了什么、怎么做的等),这样就达到了讲清楚主要故事情节的要求。
2.根据关键词句把故事讲清楚
这样讲故事的训练在课后练习中出现得比较多,童话类的文本有《风娃娃》《小马过河》,可见根据所提供的关键词句来讲清楚故事不是从学习童话故事才开始,因此,在童话中运用这一讲故事的方法时,可以把此前训练的结果移植到讲童话故事中来,这样像情节曲折复杂的《小马过河》讲起来,就显得熟门熟路,把课后练习提供的多达12个词语,按照四行分层次依次进行讲述,讲起来就不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3.运用思维导图把故事讲清楚
这是统编教材中新出现的提供支架讲故事的方法之一,而且以思维导图做讲故事的支架,故事的结构及主要人物、事件都能够得以体现,这样讲起来只要选择一定的顺序,就可以轻松搞定。如《蜘蛛开店》《小毛虫》在课后练习中就出现了讲故事的不同支架,前者使用的是网状支架(见图1),便于讲清楚蜘蛛开店时所发生的故事情节;后者使用的是线状支架(见图2),便于讲清楚小毛虫变化的过程。
图1 蜘蛛开店 图2 小毛虫
其实在讲清楚童话故事主要情节时,不仅需要运用该篇课文重点训练的语文要素方面的方法,而且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述,只是运用熟练了之后,没有了强调的意味,说明这些讲故事的方法已经慢慢内化成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在讲故事中关注童话的内部结构
讲故事能够吸引人,除了童话故事自身的情节和人物富有感人的力量之外,会讲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所谓会讲就是把童话故事的内部结构表达得很清楚,让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把握故事的发展线索进而领悟故事的结构上的规律性所在。小学教材安排学习的童话中,许多童话文本在结构上都具有一种并列结构或者反复结构;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一硬核性的内容,重点在第一次出现的内容上加强示范引导。具体做法可以先讲一讲故事内容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重点引导这个情节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中发现结构形式上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其他相似结构的内容,进而摸索出结构上的规律性内容;当然还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故事情节上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变化,使学生真正做到沿着“不变之中求变”的要求逐步讲出故事的发展。最后讲整个课文故事时,学生因为掌握了表达方面的规律,通过互讲互帮,就都能够流畅地讲述童话故事了。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三年级上册第8课),课文中描写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情节,在自然段的结构上非常相似。如果讲述这个童话故事,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先需要弄明白的是小女孩在大年夜的街头行走中的感觉,又冷又饿,更没有人可怜她,这个定位很重要,既是接下来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现不同幻想的依据,又决定了那些幻想出现的顺序。教师可以选取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产生幻想,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一个具体情节的发展变化过程:擦燃火柴的情形——产生的幻觉中出现了什么东西——带来了怎么样的感觉——最后的结果怎样。其实这也是一个简单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形式;当学生能够从具体内容中总结出带有形式感的表达特点,再互相试着在关注结构的基础上讲一讲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情节,就能够真正从点上把握了课文的内部结构的学习。此后沿用这样的方法自主进入第二次擦燃火柴到整把火柴擦燃的系列情节的学习,不断强化对文本自然段中具体情节结构的认识,在形成了对课文中反复结构的深度理解后,再从关注课文内部结构这一语用点训练讲故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三、在讲故事中聚焦童话的语言特点
在童话故事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无疑需要聚焦文本的语言特点。童话文本的语言特色鲜明,阅读童话能够充分地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这与文本中多运用拟人、对比、反复、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密切相关;而儿童阅读童话故事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也能够体现出童话文本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这与作者喜欢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视角和口吻来叙述故事有关,也就是尽力追求用适合儿童口味的语言来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抓住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仔细推敲、反复咀嚼,并通过朗读、理解、感悟等途径,努力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反过来再用其来讲故事。
1.用反复的语言讲出故事的变化
这种情形在低年级学习的童话中出现得比较多。如《棉花姑娘》中“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这样的说法出现了三次,《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爬呀爬……”出现了四次,《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出现了三次。这些语言虽然看上去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反复出现必然会同中有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语境的变化,以体会其中的不同感觉。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看,每一次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时,小壁虎的心情都不一样,开始小壁虎还是抱着信心试一试,一次次借不到尾巴后就变得失望伤心了,那么在讲“小壁虎爬呀爬……”时,也要体现出小壁虎内心的这种变化。
2.用夸张的语言讲出故事的鲜活
大量运用夸张手法来讲述故事是童话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当然童话中的这种夸张往往离不开想象的帮助。因此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的想象,以对接夸张手法所营造的童话世界的理解。如《小真的长头发》中,小真在想象中描述头发的“说起那个长来呀……”,就是把头发的长在想象中进行夸张。有了这样的理解后,在讲故事的时候,还需要用适当的声音、语气、和表情相配合,营造出适度夸张的感觉,让人从中能够听出小真对自己想象中的长头发的自豪和活灵活现,并且生发出也要来一次用夸张的手法表达长头发的长的奇妙想象。
童话语言中的童趣感、幽默感、天真感等也都是值得咀嚼的特色,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文本中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组织学生从中学习童话文体的语言文字运用,当然也还可以安排学生在创编中运用各种手手法来实践童话文体语言特点的综合学习。
总而言之,教学童话不能仅仅在故事内容上发力,而需要在阅读故事文本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要求来讲童话故事,也就是以开展讲故事的语言实践活动来落实语用的学习。
参考文献
文章类
[1]霍晓玲:《例谈小学语文童话类课文教学》,《江西教育》2017年第4期。
[2]王文国:《如何进行童话类文本教学》,《教育文汇》2019年第12期。
[3]周燕:《依托童话,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学教学参考》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