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林忠
浙江省江山市碗窑小学 324100
摘要:高效的课堂是师生追求的目标,而课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发挥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转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高效。
关键词:预习;交流;探究;反馈;拓展
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那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呢?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笔者的《角的认识》一课就尝试五步教学进行设计,即预习先行、展示交流、活动探究、检测反馈、拓展提升。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舞台让给了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环节1:预习先行
看到《角的认识》这一课,老师们脑袋里马上想到的教学设计是: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我之前也是这么教的,可试了好多次都发现仅仅讲完角的组成、名称和画法都已经花了好多时间,后来要重点讲角的特征的时候却没时间了。根据角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和角的组成部分、名称等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能看懂。于是,在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卡:
预习卡
1、找一找物体表面上的角,并用手去摸一摸,说说摸后有什么感觉?
2、仔细阅读书本第67、68两页并标一标。
3、尝试自己画一个角。
原本以为二年级的学生依赖型很强,哪会自主学习。可出乎我的意料,这张预习卡一发下去就大大的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好奇心,一有空余时间他们就急着寻找身边的角,一个个仔细的摸了又摸。有些孩子对于预习卡中做不来的题目就自己打开书本再次的学习,后来通过看书发现懂了,那脸上的表情就像捡到了什么宝贝似的,无比的开心。
环节2: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这一环节其实是为了反馈预习的情况。于是课前对同学们的预习进行了诊断,发现对于角的组成、名称和画法大部分的同学通过自学都完成的挺不错的,于是通过反馈来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刚开始先展示几位学生的预习:
黄靖豪:我找的是窗上的角。
应卓钰:我的是书上的角。
刘佳怡:我的是三角尺的角。
通过诊断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角只是那个尖尖的点,于是我这样引导: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角不就是这些物体中的一个点吗?
生:不是
师:那怎样才是角?你能在黑板上画出来吗?
画好之后,请同学介绍角的组成。
师:对于角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通过预习学生对于角的读法、写法以及画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根据有选择性的展示学生课前的预习提示存在的问题突出教学的重点。这样的展示交流和以前牵着他们鼻子走的教学完全不同,有了意外的收获。易错的地方、重要的地方不用老师强行的再三强调,学生们自己会提醒并注意,比如他们自己发现角的符号很容易写错,竟然有人写成了小于号,在画角的时候线不够直。
孩子们通过自己预习、同学交流就把角的一些相关知识弄懂了,老师把“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
环节3:活动探究
怎样组织课堂活动更有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我们老师最关注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所以,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角的开口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有趣的活动,让全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自主发现这一特征。
活动1:让学生初步感受角的变化。(事先给每人发两根小棒)让他们动手搭一个角,并将自己手中的角根据老师的口令进行变化,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张口变大角就变大,张口变小角就变小。
活动2:重点是让学生会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同桌两人合作,请一学生先做好一个角不要动,另一个学生做一个比同桌大的角、比同桌小的角、和同桌一样大的角。通过怎样知道你们做的两个角是一样大的,引导学生得出当两个角的大小看起来不明显的时候,可以进行重叠来比较。
活动3:让学生深刻感受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请了一位学生上来和老师进行比较,(老师用的学具是两根可伸缩的天线制成的角)当老师刚拿出那个大的角时,全班同学就在齐喊:不公平。因为刚开始同学们都认为我的边太长他肯定比不过我,于是我故意做了一个明显比那学生小的角,再大喊我的角比那学生的角大。让学生思维进行了冲击,我的边虽然那么长可是却比短边所组成的角小。马上否认了刚才的想法,发现边长的角不一定大。最后通过变魔术,将天线进行拉长、缩短,让学生深刻感受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和开口的大小有关。
这一个活动成为了整个课堂的高潮部分。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却在探究活动中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才是减负高效的课堂。
三、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
环节4:检测反馈
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不太重视练习,平时上课新知识一讲完直接就让学生做配套作业。认为有时间就让学生多做些、没时间不做也没有关系。其实检测反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在《角的认识》这一课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一些比较有层次性的练习。
如果仅仅是进行检测又不进行反馈是没有用的。我们在检测的过程中,应不断的进行现场巡回察看,对个别学生进行当场批阅,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懂的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对的检测才是最有效的。
环节5: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之前所布置的基础练习只是对例题的模仿与重复,为了让课堂内容有深度的延伸,我布置了这样一道拓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减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在课堂中学生们得到了如下三种答案: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我布置他们课后准备一些正方形的纸并动手去剪一剪,想一想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这样的拓展性作业,很好的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经过动手实践又得到了以下三种答案:
在课堂中我们的老师如果能设计具有层次性、趣味性和灵活性的习题,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同时把“想”的时间让给学生的话,我想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反思《角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始终记牢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做到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尽量将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使他们自主的学习角的认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学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导)
【2】《智慧数学课》(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