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   作者: 陈永前
[导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网络技术与教育的联系

        陈永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311241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网络技术与教育的联系,信息技术逐渐进入了教育行业。当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的结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有助于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初中科学趣味课堂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当前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有效结合的方式以促进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科学 趣味课堂
        正文: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在信息技术的时代下构建初中科学趣味课堂,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且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初中科学这个学科的学习,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这便要求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意味着老师要基于信息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科学课堂的高效开展,加快构建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进程。
        一、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堂讲课方式单一,枯燥无味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老师没有做到依据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改变或者创新教学方式,在讲课的过程中仍然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理论的讲解,一味地讲课,填鸭式教学,只负责讲完相关知识内容,全然自顾自地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往往被老师忽视。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让学生被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把知识搬到脑袋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时间久了,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1.2学生自身缺乏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在初中,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习很多的科目,学生通常都会专注于语文、数学等主要的科目。对于科学这门学科,学生不愿意在科学的学习上浪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在一味灌输知识的被动学习下,学生缺乏探究能力的培养,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受老师讲课方式的影响,在进行实验课的时候学生也过多的依赖书本和老师,缺乏创新,缺乏自主探究,而在实际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只是依照书本内容,按照老师所讲内容一味地模仿,缺乏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导致学习效率低。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的方法
        2.1依托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趣味课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变革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前重视知识讲解,一味地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方式变得开始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多元化、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它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搜索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料,选取有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进行课前的预习答疑,课后的复习巩固。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丰富的信息,有目的有想法地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处理,同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网站,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使得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趣味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时候,其中有一节是物种的多样性。

在讲这节内容之前,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查询物种的数量、物种按照不同的分类分为什么、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特点,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方法、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义等问题的答案,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会有所得,也会有疑问,这样学生在上课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后老师在上课前进行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再讲课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一边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一边为学生答疑,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结束课程讲解,最后老师可以在相关软件上布置这节内容的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作业,并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拓展,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改变的课堂学习的方式,加速初中科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2.2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有趣的课堂非常重要。信息技术为初中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老师可以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利用信息技术导入课程内容,通过课程内容的导入,让学生感觉到内容的新奇,给学生以吸引力以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科学内容的兴趣,来营造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老师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课堂导入的方法,依照新课程的学习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制定具体可感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为课堂提高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以构建初中科学的趣味课堂。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这一章的时候,其中第七节主要讲的是地形和地形图,在学习这一小节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放一张中国的地形图,让学生进行对地图的观察,并回答我国的疆土有几种地形,哪种所占的地区最多等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说出一些重要的区域名称,以观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兴趣,而后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我国著名地形图所形成的风景图片,比如说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黄山等等,通过展示多彩的风景图让学生去感受我国地形地貌丰富,增加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欲望。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地形有关的视频,把信息技术与课堂相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化静态图片为动态,让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地形与地形图的知识,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有效地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愉快地结束这节内容的学习,从而构建初中科学的趣味课堂。
        2.3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降低学习难度,打造趣味课堂
        在当下的初中科学的课本中,不少知识的讲解具有抽象性,还存在一些实验不能在课堂中给学生进行演示,直接向学生进行表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并不能做到理解并学以致用,而老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通过信息技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更明晰准确地理解科学知识。通过信息技术为枯燥无味的实验课注入乐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印象深刻,进而实现高效课堂,趣味教学。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和宇宙的时候,其中有一节是月相,这一节主要是给学生讲月相变化的原理和变化过程存在的规律,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老师会准备台灯、乒乓球等物品,来演示月相的变化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操作性,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地体验,但是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老师不会把月相的变化过程演示的很具体,并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一下,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后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模拟月相变化的视频。再一次系统性地通过动态、清晰明了的演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降低学习的难度。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以更加明晰的演示,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结束语: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将结合的方式,有效地丰富了当下的教育手段,课堂氛围也会逐渐变得有趣。趣味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把晦涩的科学知识化难为简,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加速了趣味课堂的构建。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老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进行教学,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听课,虽然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但趣味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书群.?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J]. ?现代交际.?2020(03)
        [2]陈玲丽.?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