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宝珍
肇庆市端州区黄岗小学
内容摘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课外阅读的途径上,核心问题是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效果、正面引导。同时,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感受,去思考,从中得到乐趣,使学生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同时,家校协作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受用终生。
关键词:课外阅读 乐于阅读 指导方法 家校合作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中最常见、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然而,当下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具体来讲,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直接导致作文能力弱,学生阅读兴趣难以持续提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在当下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引导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辅助效应,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那么,除了需要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确保学生完成课外阅读量,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课外阅读,让孩子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呢?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应重点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养兴趣,乐享阅读
课外阅读的难点是阅读兴趣的培养,并让孩子们发自心底的喜欢、乐意、享受阅读,把课堂阅读动力由外在的老师和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求,达到学生自愿阅读、乐于阅读、享受阅读,与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想沟通,从而把课外阅读视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
1.优化班级阅读环境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笔者在任教班级专门配置了一个图书角,号召班中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共捐得图书300多册。此外,班级集体订购了一些优秀青少年读物,如《少儿期刊》、《第二课堂》、《少年文艺》、《学习报》等,然后确定每个星期五下午的七彩课堂为课外阅读课,让学生专门阅读课外书,培养班级课外书阅读的良好氛围。
2.建立个人流动书袋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知识正处于增长阶段,老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并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有几本课外书的书袋,互相交换感兴趣的书袋。这样的流动书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多学生还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推荐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我们不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深奥的古诗文,也不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安徒生的童话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兴趣”是他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因此,我推荐《成语故事》、《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故事会》、《科学家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这些符合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书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4.引导内容广泛的阅读
在实现学生对感兴趣内容的阅读之后,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第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广泛的阅读。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有助于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例如,笔者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昆虫记》、《爱的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
5,必要的阅读交流
组织课外阅读之后,必要的阅读交流是深入推进课外教学的重要举措。这是同学们阅读收获的互相启发,也为深入课外阅读提供动力。为此,笔者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读后感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大有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的进行。
二、方法先行,阅读指导
兴趣是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先天动力,但只凭兴趣进行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进行课外阅读,其意义和收效也会有局限。比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这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有效果。
因此,笔者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下:
1.指导阅读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选读法主要用于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以作为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具体来讲,推荐读物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小木偶的故事》,可以让学生阅读《木偶奇遇记》,学习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可以向学生推荐《红楼梦》。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者上网查阅。又比如,学习了《恐龙的灭绝》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2.指导写读书笔记
(1)指导记录的内容
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
(2)指导记录的方法
A.摘录笔记。如:用笔记本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
B.提纲笔记。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
C.心得笔记。即读后感。要求可低些,写时只要抓住原文的要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即可。
D.批注笔记。学生在阅读时使用教师设计的符号在书上作批注。如:“横线”表示重点词句,()表示优美词句等。
3.指导学生循序渐进
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如低年级可只记下文章的题目和主要内容,学会必要的生词;中年级可摘录优美的句子或片断;高年级可先学列提纲,后写读后感等。
三、家校协作,贵在坚持
学生课外阅读,很多时间应该是在家庭完成的。所以,家庭环境,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时间,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向家长介绍辅导孩子读书的方法,转变家长眼里只有分数的观念,取得家长的配合。最好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共同阅读,或者在孩子读完一部书后,给家长讲主要内容,或者家长和孩子比赛读书等。家长要注意鼓励孩子,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并适时表扬和引导,让孩子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
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这对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都很有利,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心智全面发展。同时,建议家长有效控制学生看电视、上网和其它玩耍时间,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建立与家长的联系,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总之,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开拓有效途径,课外让学生在阅读的天空展翅高飞。长此以往,提高阅读水平,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促进自我发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本华.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2.陈云霞.以课外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8(12):94.
作者简介: 林宝珍:1979年6月,广东肇庆人,本科,现任职于肇庆市端州区黄岗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