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发表时间:2021/4/3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期   作者:刘新葵
[导读] 落实养成教育,以合理手段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

        刘新葵
        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腊圃小学
        摘要:落实养成教育,以合理手段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可对学生的做人做事及学习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出分析,根据本校教育目标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解决对策,提高养成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策略

        目前农村小学生整体行为习惯现况不良,与家庭教育等相关因素有关,这种情况下很多小学生对行为习惯缺乏正确认知,在做人做事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对学科学习缺少正确态度和主动性。所以学校及教师需要对校内学生的行为习惯现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结合德育教育及学生发展需求,积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更正态度,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1]。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更好地开展养成教育,将德育工作落实到位,真正凸显办学理念及育人目标,现阶段需要先对校内学生的行为习惯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首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行为,其次借助问卷调查、家庭访问、学生家庭信息调取分析等方式获知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相关情况,最后将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及影响因素。
        1、调查现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欠缺,许多小学生学习欠主动,上课不专注,对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没有准确认知,并不了解行为习惯不仅包括基础的做人做事,还包括学校的学习生活。
        2、影响因素。农村小学生的父母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少部分父母工作强度也较高,且家长整体素质水平较低。家长无法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内容,使得孩子缺少基础认知,而父母在忙于工作的情况下忽略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另外,学校教育中以往教师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有所忽视,学校也未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展开具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综合影响作用下,学生的行为习惯一直得不到正确教育和引导。

二、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
(一)课堂育人,共建良好班级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作为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性质及广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专心听讲、主动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有效预习和复习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候课、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讲究卫生、垃圾分类等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通过学习与探讨并付诸与行动,是体现其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学科传授与渗透相结合,落实养成教育。比如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班队会,如“学会感恩”、“安全记心中”、“文明礼仪”、“纪律教育”等。在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主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到不同主题下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以纪律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演奏会视频,视频内参与合唱的人员都自顾自地进行演奏,并没有根据指挥家的指挥有序进行演奏。在观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这样演奏出的曲目杂乱无章,有的学生说这些演奏者不尊重演奏纪律,不尊重指挥家。

班级学生都能够知道演奏者这样的行为不正确,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引入“课堂纪律”教育范围,将教师比作指挥家,将学生比作演奏者,再次提出问题“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在下面开小差、说话或者做自己的事情,你觉得这样的行为尊重教师吗?”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可快速认识到自己在日常课堂上所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能够重新审视自身,加强改进,与同学一同遵守纪律,建立良好班级学习环境。除此,在各科教学中也可将学科知识与德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行为意识。
(二)活动育人,渗透孝雅文化
        本校位于何仙姑的故乡增城小楼,何仙姑具有孝善、勤劳、爱乡等优良形象,本校的特色办学思路则为“绿色教育,孝雅文化”,而绿色教育主要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即本校教育目标为“以孝立德、以雅正身”。教师需要明确育人目标及办学理念,利用多样活动培养“孝雅”学子。比如开展重大节日活动。发扬我国传统节日,在端午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来临之际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观念及行为[2]。以重阳节为例,教师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讲解该节日的起源、别称、饮食、风俗活动等。学生在观看后能够了解到重阳节起源与祭祀,活动有插茱萸、登高、赏菊等,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基于人们对老人的推重,该节日也称为老人节,所以现代在该节日期间会开展一些敬老崇孝的活动。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些家庭活动,让学生为家中的老人做一次按摩、洗一次脚或陪老人谈谈心,还可以与当地机构合作组织学生看望敬老院的老人。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所包含的敬老、感恩等深刻意义。除此,还可以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校园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实践活动中能够不断规范自身行为,注重言语表达。据本校此段时间内所开展的活动效果来看,校内多数小学生都能够对行为习惯有正确认知,也在逐步改正先前的不良行为,真正成为“孝雅”兼备的小学生。
(三)阵地育人,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阵地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①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增加公告栏、打造楼梯文化、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实时了解到有关培养行为习惯的知识和方法,起润物细无声的效果。②布置黑板报。定期更换主题,让学生在参与黑板报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德育内容。③注重升旗仪式。对每周的升旗仪式加强重视,做好相关工作,以规范学生行为,增强学生行为意识。④相关德育阵地。如图书室、书吧、劳动基地、校外德育基地等,让学生在多样活动中获得多种情感体验,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实施教育评价,提供有效推力
        在本次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课堂育人、活动育人等相关育人方式,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提供了多样渠道和优良环境,且在教育评价工作中,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学生行为表现、与学生互动交流、组织学生开展自评等方式,能够清晰了解到学生整体行为习惯现状得到有效改善,行为意识及认知水平大幅度提高。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有效落实教育评价,定期借助评价工作评估学生的情况和需求,以更好地优化养成教育方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推力。
        
结语:综上所述,有效开展养成教育工作,可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端正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在后续教育过程中,学校及教师还需要加强重视养成教育,同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工作,共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明周.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界,2020,(4):78-79.
[2]孟丽华,王和壁,孟繁勇.好习惯点亮精彩人生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2):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