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
温峤镇第三小学
摘要:以课堂为投射,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行为来剖析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再引申突出现今的行为习惯教育现状,最后融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维度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行为习惯 学生 课堂行为
一、课堂投射,以小见大
上课铃声结束后,三三两两的学生还在慢条斯理地往教室“赶”;总有学生没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时不时传来“我来”、“我来”这种兴奋的叫喊声,偶尔还夹杂着物体掉落地面的声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喜欢扭动、摇摆或者腿后弯盘在凳子上,而有些喜欢发呆......约束的课堂尚且如此,可想而知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番怎样的面貌。这些行为看似很小、不重要,但勿以恶小而为之,它们都是学生行为习惯最直接的反应。
良好的行为习惯,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有迹可寻,列举一二:
1.一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应该心怀希望,积极思考,充实自己,遇到挫折,不随意选择逃避,甚至做一个不劳而获的人;
2.一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始终保持虚心谦和的好品质,不持着“胜人一筹”的优越感随意取笑别人;
3.一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在合作活动中懂得认真聆听,不否定或打断他人的讲话,适时回应时也用诚恳的态度去提醒别人或帮别人纠正。
......
一个拥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谈何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世界?
课堂上的“小”事若被忽略,那将蔓延成家庭、社会的大事,这并非危言耸听。
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他们却认识不到一个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社会寸步难行。一方面,学校过于重视学科成绩,忽略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他们却又设置过多过高的德育要求,如果做不到,又何必流于形式。一方面,社会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另一方面却对社会不良习气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地规矩一番。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开始积极自我反思:一个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分高能”孩子该如何培养?
二、融合四维,详定“三法”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自己这四个维度的良性发展。学生的特点是小、未成年,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定性,可塑性非常强,换句话说即成“佛”成“魔”皆在一念之间。教育者应当要万分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课堂是教育者观察学生行为习惯最好的一个平台。根据学生课堂上无意识的行为表现,教育者可以对症下药。
(一)家庭和学校结合生动有趣的事例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孩子呱呱坠地,家庭教育就此开始。家庭教育要在教导学生“学做事”的同时也要教导“学做人”,提高孩子的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在孩子青少年期间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它的教育亦如此。针对孩子独有的关注点,力求激起孩子对眼前事物感知上的共鸣,促进他们对具体事件所蕴含道德规范的接受,同时还需诱导他们将已经理解的道德知识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习惯中去。
案例:2017年4月,六年级小部分学生变得散漫了。为了让他们有个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毕业考,本人借鉴了一个故事,精心准备了一节班会课。故事是这样的:儿子最近总是迟到,班主任及时联系了妈妈。儿子回到家后没有等来妈妈的批评,却等来了妈妈的礼物—手表。第二天,妈妈很早就叫醒了儿子,并跟儿子一起出门。儿子以为妈妈要监督他去学校,没想到妈妈却带他到了海边。
海上的日出真美啊!妈妈对儿子说:“妈妈理解你为什么迟到,因为我也很喜欢这美丽的景色。但是正因为喜欢,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更美的、更好的风景”。母子俩愉快地欣赏美景,之后按时去了学校。从此之后,儿子再也没迟到过。妈妈充满智慧的解决方法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蹉跎生命?以此为契机,和学生共同建立六(4)班“生命树”,创造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如此,学生慢条斯理的散漫行为、课堂多余的肢体语言行为、发呆、怯懦等行为都渐渐消散,课堂显得生机勃勃,而课堂的生机又促使学生肯定并强化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个循环的良性发展是教育者乐见的。因此一个生动事例的引用效果远远超过教育者一板一眼的“苦口婆心”。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比比皆是:
孩子骄纵了、好斗好动了,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及时制止无理取闹,利用日常生活来训练孩子的忍耐力,并适当引导这股能量运用到正确的地方,和他一起构建梦想。
孩子懒散了、抗压性低了,家长和教师一定要管牢自己那颗容易泛滥的同情心,让孩子早日学会独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切勿挡掉孩子的挫败,应该让孩子在逆境中学会“失败为成功之母”。
孩子缺乏责任心了、变鸵鸟了,家长教师可以试着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工作难题、生活百味,恰到好处地剖析鸵鸟心态的坏处,另外明确告诉他们我们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不离不弃。
......
教育者需要开启智慧之门,以一种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以此培养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引导他们去观察、学习。
首先,这个榜样是家庭成员。家庭是学生道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第一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奠基性的意义。家庭中的成员通过示范、规整、强化等步骤去浇铸孩子的行为习惯,但由于家庭教育是在自然的生活状态下悄无声息地进行着,它不仅仅是“有形教育”,更是“无形教育”。如果家庭成员不能以身作则,那孩子极有可能面临“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局面。
其次,广大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处在青少年期的孩子们来说,教师就是他们的“偶像”,他们会无意识地“监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并在私下里进行模仿。因此教师不仅把握大方向,而且要注意细节问题,在思想、作风、言谈举止、甚至穿着服饰等方面都要注意体现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如果教师发挥学校的优势,比如利用学科特点进行正面教育和渗透、规范班集体的文化教育,那教师的好榜样会树立得更牢固。
第三,社会教育树立的“英雄”榜样。虽然孩子们还未真正进入社会,但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互联网、电视等都是他们接触社会的手段,这就需要教育者合理地引导,树立“英雄”榜样,使社会向他们展现正确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社会毕竟鱼龙混杂,稍有不慎,学生极易受社会坏风气的影响,因此教育者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所显露的苗头,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可见,构建和运用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风气、社会文化风俗是非常必要的。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精神层面的环境影响。
(三)学生的自我教育。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作为行为习惯培养的主体,他的自我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缺乏激发自我教育的需要和愿望,那就无法形成教育的动机,学生也就不能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更何况,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在环境的长期熏陶下培养而成的。如果学生缺乏坚定的意志,那“近墨者黑”是必然的!
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内心都装着一个温暖的春天!愿我们的孩子、愿你我都能做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1]吴非.不跪着教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2]父母必知的五个常见教养问题.3g.yaol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