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秋红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小学 广东梅州 514700
摘 要:习惯对于支持(或阻碍)长期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包括与学生学习和幸福相关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有益的行为(学习、锻炼、睡眠等)成为默认的选择,避开了有意识的深思熟虑或意志力的需要,并抵御诱惑。然而,教育研究和实践往往忽视习惯在学生自我调节中的作用,而侧重于动机和元认知在积极驾驶行为中的作用。习惯理论可能有助于解释表面上的动机失败或自我控制的环境因素,延续不良习惯。此外,以习惯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可以通过打破激发坏习惯的暗示,为有益的习惯创造支持性和稳定的环境,从而支持学生反复出现的行为发生持久的变化。反过来,教育环境的独特特征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来测试和调整现有的习惯模型。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 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策略 ?
一.概述
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标准模型强调动机和元认知在积极驱动行为中的作用。动机因素包括学生对自己或任务的信念。元认知因素包括学生的计划能力、目标设定能力、行为监控能力和表现评价能力。动机和元认知对于调节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确实至关重要; 然而,它们可能无法充分解释学生如何长期维持经常重复的行为。如下所述,习惯不是由有意识的意图和目标引导的; 它们是由独立于个人目标的环境直接引导的。因此,在稳定的环境中,尽管有最好的意图,坏习惯仍会顽固地存在,而有益的习惯会毫不费力地继续下去,尽管动机或意志力有所波动。考虑到我们期望学生持续不断地重复长期的学业和健康行为,比如上课、阅读、完成家庭作业、分配时间做项目或为考试而学习、避免分心、锻炼、睡眠和健康饮食,这种双刃剑般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对习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因素在支持重复行为方面的作用,并加强基于干预的努力,以创造持久的学生行为的积极变化。
二.习惯作用机制分析
2.1 习惯的定义
习惯是与特定环境相关的行为倾向,比如一天的时间、地点、特定人物的出现、之前的行为,甚至是一个人的情绪。研究发现,43% 的大学生每天或几乎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做日常行为,包括学业、娱乐、锻炼。即使这个估计值也可能很低,因为它依赖于无意识行为的自我报告。学生们也报告了较低的压力水平,并且更有可能思考与他们习惯性行为无关的事情,而非习惯性行为。其他研究也同样表明,习惯具有拥有属性自动性、缺乏意识和心理效率,甚至还有安全感、自信和幸福感。
2.2 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在稳定的环境中重复某种行为而形成的。随着不断的重复,背景和反应之间的心理联系加强,逐渐将行为从有意识地受目标和意图的引导转变为受环境的直接暗示。一项研究追踪了简单的健康行为(比如午餐吃水果)是如何在几周内发展成习惯的。参与者选择一个简单的行为在相同的背景下执行,并报告每天如果他们执行的行为和行为的感知自动性。尽管达到自动性所需的时间在18天到254天之间变化很大,平均为66天,但是自动性随着重复的功能渐近曲线而增加。
习惯的形成还取决于奖励,特别是直接的奖励(比如下午吃饼干的味道)和/或不确定的奖励(比如从老师那里得到意想不到的赞扬)。然而,一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习惯,它就会对由此产生的奖励变得不那么敏感。研究表明,大学生们在电影院或会议室里吃到了新鲜或不新鲜的爆米花。习惯于在电影院吃爆米花的学生吃的不新鲜的爆米花和新鲜的爆米花一样多,但只有在电影院里才吃。
尽管他们说自己不太喜欢不新鲜的爆米花。不管上下文如何,没有强烈吃爆米花习惯的学生比不新鲜的爆米花吃得更新鲜。这表明习惯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但对奖励或意图的变化不敏感。
三.从班级管理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干预路径探究
3.1 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班级环境
习惯也需要与稳定的环境线索联系起来,比如早上去跑步,睡前读书,或者课后在宿舍学习。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经常锻炼的人都依赖于基于时间和位置的线索——他们在一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锻炼。现有的习惯也可以作为有用的上下文线索。此外,发现参与者更容易养成使用牙线的习惯,当他们习惯使用牙线而不是先刷牙再使用牙线时(例如,刷牙后使用牙线 > 使用牙刷)。刷牙的习惯是一个明显而稳定的提示,它可以“堆积”使用牙线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习惯为养成习惯提供了充足的机会。
3.2 提升习惯的价值
在短期内,让本来不吸引人的习惯对个人更有益,可能会有助于习惯的形成。一项研究中,人们更有可能去健身房,因为那是他们唯一能够听到内疚快感的有声小说的时间。这种策略被称为诱惑建立,它将“应该”的行为与“想要”的行为联系起来,而这些行为本来就是值得的。有无数种潜在的方法可以让有益的习惯变得更有趣。对于锻炼,人们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社会环境中进行选择。为了学习,学生们可以享受在咖啡馆学习或测试自己或他们的朋友的学习材料。
习惯原则有助于解释这种意图-行为差距。对于反复出现的行为,先前的习惯比当前的意图更能预测未来的表现。学生们可能会继续大量地学习,而不是完成指定的阅读材料,并且由于他们现有的习惯而拖延作业ーー这就是他们在过去的课程中所做的。因此,学习动机和策略知识似乎不足以解释或支持反复出现的学习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能够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环境,使学习变得有意义,并且在没有诱惑的稳定环境中能够轻松重复学习,那么他们将更有可能持续地从事。通过几个星期的重复,学生最终可以依靠上下文线索自动激活行为。否则,学习的决定将更强烈地取决于当前的动机水平和认知资源的可用性。上面的例子指的是一贯把时间花在作业上的习惯。类似的原则可能适用于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学习过程中选择的许多具体的策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是说,学生使用的策略很可能自发地反映了对特定学习情境的习惯性反应,而不仅仅是他们对有效策略的知识或他们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习惯于被动地重读课本或笔记,不利用练习测试,忽视对错误的反馈,使用浅显的笔记策略,不在课堂上提问,或在阅读过程中走神,那么知道有效的策略或学习动机可能不足以改变行为。相反,学生可能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频繁地、广泛地使用有效的策略(例如,回忆练习、自我解释) ,同时引起意识并打破旧的倾向。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学生需要练习来发展新的技能,但自我调节的学习干预往往侧重于告知和激励学生使用策略,而基于习惯的方法则更强调使用频繁的重复、稳定的背景和奖励来建立自动性。
四.小结
综上,证据表明,基于习惯的干预比标准的方法产生更大的长期行为改变。然而,现有的少数这样的研究集中在成年人的运动和饮食行为。在学术环境中,自我调节学习干预往往侧重于教授学生认知和元认知策略,以在干预范围内改善特定的结果(例如,提高一门课程的表现) ,而不跟踪干预后行为变化的持续性。未来的纵向研究应该运用习惯原则,帮助学生发展和维持与长期学业成功和幸福相关的循环行为,如学习、睡眠、锻炼和健康饮食。长期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形成新习惯需要时间,而且行为改变的努力有复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林林. 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园图画书阅读指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刘晓梦.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0.
[3]张英.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