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路小学
习题是我们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新版北师大数学教材中虽然已经有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习题,但从整体上看,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习题占比较多,导致低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一、背景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许多教师在教学例题时都只是简单的使用教材情境,更别说练习题了,更多的只是依据题型让学生简单的读题——教师讲解——学生解题这样的步骤完成,缺乏精心的设计,更别提趣味性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设计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充满趣味性的习题,是让数学习题焕发新的生命力的唯一途径,也是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巧设趣味性习题,让数学习题焕发新的生命力
儿童行为心理学研究显示儿童能否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儿童心理的需要,这就需要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摒弃简单的“授予”,转而设计有趣味性的习题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主动求知中自然而然对所学问题产生质疑,进而思考,当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成功,成功的体验就会让孩子产生新的兴趣。
1.以“趣”起航,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上教师准备一些精心设计的趣味性习题,往往能让孩子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数学魅力。这种美好的感受,会让孩子在浩瀚的数学海洋中顺利的扬帆起航。
【案例一】100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完10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发现学生掌握不易,于是在教学100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个位”、 “十位” 、“百位”这三兄弟间的故事:
“个位”是个小懒汉,坐吃山空,但是他有一个好二哥叫“十位”,以前“个位”没萝卜了都是向“十位”借的。
瞧!今天他又要吃7个萝卜了,可是家里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办呢?他马上就想到了“十位”。
于是“个位”问“十位”:“二哥,借我点萝卜吧!我很饿。”
没想到这次“十位”也摇摇头说:“我胃口大,本来也想吃3篮子萝卜呢!可是现在我家一点萝卜也没有?”
怎么办呢?“个位”正非常着急,只听“十位”说:“别着急,等我去大哥“百位”那里借点来。”
于是“十位”很快就向“百位”借来了萝卜,只是百位家的萝卜是箩筐装的,“十位”把从大哥那里借来的萝卜分装成10个篮子里,每篮放10个萝卜,把其中1篮又借给了弟弟“个位”,自己留下9篮。
小朋友们!你知道现在小弟“个位”家、二哥“十位”家、大哥“百位”家都有多少萝卜啊?
听完故事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小弟“个位”家有10个萝卜、二哥“十位”家有9篮子萝卜、大哥“百位”家没有萝卜
接着进行评选最喜欢“兄弟”活动:
孩子们激烈的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大哥“百位”最慷慨,把自己的萝卜都借给了两个弟弟;二哥“十位”最友善,自己没萝卜吃,先从大哥那里借来,再送给弟弟“个位”;小弟“个位”是个懒汉。
请同学们评论一下二哥“十位”他的举动?
(……)
100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练习中学生及容易出错,这样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并在故事中潜移默化的理解十位在“100减两位数”的过程中“借”与“退”的关系。把枯燥的退位减法,转变成趣味性的数学故事,让孩子在理解故事中解决了难题。在这样的转变中,也改变了孩子们对数学——乏味的感觉,把对数学的喜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心中。
2.妙“趣”横生——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
兴趣所在,思维随之生长。教学的魅力源于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教学点,把枯燥的习题,通过自己的智慧,设计成学生感兴趣并迫不及待想投入到其中的过程。有了这种学习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随之扩散,并营造出一个充满思维火花的课堂。
【案例二】分物游戏(小数目物品平均分)
《分物游戏》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除法。本课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具体平均分物的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孩子对猴子分桃子、兔子分萝卜等小数目物品平均分已经相当熟练了,于是我在本课第三环节的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分骨头:
1、猜猜看。
老师出示课件,一盘骨头,数量未知,
“同学们给猴子分完了桃子,给小兔分完了萝卜,我们赶紧给小狗分一分骨头吧!”老师故意问。
生一看,生出疑问:“狗头数量明明遮住了,不知道,怎么分?”
紧接着老师这样引导:“骨头的总数未知,是分不了,那你能根据小狗的只数大胆的猜一猜每只小狗能分到几根骨头吗?”
场面热烈,纷纷举手。
生1:“9根。”生2:“7根。”生3:“10根。”生4:“100根。”……大家胡乱猜
老师有选择性的请生1回答:“3只小狗,一共得多少骨头?才够分啊!”
生1反思了一下:“27根。”
“老师告诉你,你猜的太多了。”
经过短暂思考同学们又举手了猜测了,这回大家纷纷调整了自己的答案。
生1:“8根。”生2:“3根。”生3:“7根。”生4:“5根。”……
老师有选择性的请生2回答:“3只小狗,一共得多少骨头?才够分啊!”
生2立刻回答:“9根。”
“老师告诉你,你猜的太少了。”
孩子们继续调整答案,在多次调整后,老师抓住机会:“6根正确,恭喜你!你能说说刚才你是采用什么策略猜的吗?”
“第一次猜每只小狗的骨头数后,结果总数没那么多就调整少一点,第二次太少就调整多一点,直到总数正确为止。”
2、算一算
故作疑问的问:“那如果现在我们知道骨头有18根,每只小狗能分到几根呢?你是怎么想的?”
?争先恐后的回答:“想3乘(??)等于18”
“哦,原来是想乘法算式。”板书:3×(??)=1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看似一次“无厘头”的猜猜看,实际是教师主动设疑,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疑问,从而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唆使”下,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对骨头总数的猜测的过程,渗透除法试商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得出想乘法算除法的算理。课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设疑——激趣——促思,让学生对除法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数学习题不仅承载着数学知识,更承载着教师的智慧,他是师生间互相交流,共同成长的桥梁,教师要着力于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为数学习题“添砖加瓦”,通过自己的设计,使数学习题具有灵动的生命活性。这样,学生才会爱上数学习题,积极主动的探索数学问题,使数学习题焕发新的生命活力。